还记得十余年前,见到第一部智能手机时你是什么感觉吗?还记得自动驾驶话题是何时火起来的吗?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号由2G到3G再到4G,并向着5G不断升级、铺开的历程。这期间不止每个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每一家企业也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寻找着自己新的位置,而海格客车正是主动求变的那个。
2008年,3G网络的推广提上日程,网联化成为汽车圈的热门话题,海格客车也在酝酿着一个全新的产品。
2010年,海格推出G-BOS智慧运营系统。它能对车辆运行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展现出行车过程,便于发现并纠正驾驶员的不规范驾驶行为,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并大幅降低行车油耗,帮助客运公司解决车辆运营管理的难题。此举开创了商用车企业 “触网”先河,由此2010年被称为商用车车联网元年。
“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只是海格用,其他企业也可以用。”苏州金龙海格客车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李春介绍道。2011年,海格的G-BOS部门独立,成立了上海创程车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创程)。 “这样G-BOS系统就可以更好地面向全行业来服务。”他说,到2014年,G-BOS系统已被1800多家客运企业使用,装车量达4万辆。 2014年,发布第一代智能网联客车海格E系。2016年,推出L3级自动驾驶客车。2017年,发布大数据智慧客车海格海悦。2018年,海格8米无人驾驶客车获得江苏省首批无人驾驶路测牌照。2019年,发布L4级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微巴深蓝,同年,深蓝实现编队行驶。海格客车智能网联工程师司炎鑫介绍说: “一辆车的自动驾驶重点要做好车与路的互联,而多车的编队行驶意味着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乃至车与人的互联,因此未来要真正实现车与万物互联 (V2X),编队行驶是个很好的切入点。”2019年,在 “重庆i-VISTA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上,海格自动驾驶车深蓝获得多项大奖。2020年,在 “CAB-C全国自动驾驶客车营运能力挑战赛”上,海格智能网联新能源公交蔚蓝Azure系列客车获得多个奖项。
李春认为,技术最终是要服务于人,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海格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初衷是,如何帮助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和车辆出行
效率、降低碳排放?如何为未来的公共交
通提供合适的产品和运营模式?
“海格坚持 ‘三性两化一生态’的发
展主线,即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智
能网联化、电动化,以及技术生态系统。”
李春介绍, “我们秉持开放合作理念,与
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科技公司等
共建智能网联的技术生态系统。”
例如,2019年,海格与中国汽研合
作建立研发试验中心,耗资2亿元、建筑
面积1.2万平方米。“试验中心已于2020
年投入运营,同样也是面向行业的。”李
春表示。同年,海格还与中国移动合作,
在厂区内实现5G信号全覆盖,搭建了基于5G的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研发与测试平台。不仅如此,海格还牵头制定或参与制定了多个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
“可以在整车方面与我们合作,也可以在技术方面与我们合作。海格意在打造开放的智能网联技术平台,不论哪一种合作模式,我们都不排斥。”李春强调。
在智能网联研究所,海格4名博士带队的研发团队持续进行体系架构、环境感知、定位导航、规划控制、运动控制、云控平台、系统测试、算法仿真等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已获得智能客车相关专利70余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大都是无人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
海格作为一家整车企业在智能网联算法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春表示,首先,掌握智能网联算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如果整车企业自己不掌握核心算法能力,未来的服务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会受制于人,缺乏主动性。第二,掌握了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市场会越做越宽。 “我们在研发制造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跨行业的产业,它不仅涉及车、路,还涉及通讯,未来甚至整个大交通产业都能涉及。这里蕴藏的市场机遇很大。”他强调。
而在算法之外,海格还有着另一份自信。“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技术最终要落地,就要做好执行,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李春指出。此外,整车企业担负着给运营商提供更好用的产品的责任。就像销售传统客车一样,如果车出了问题,客户不会说是整车厂用的某个零部件不好,而会说就是车不好。到无人驾驶时代也是同样的逻辑,各种技术融合的责任还是在整车企业。
“无人驾驶的实现需要各方合力,而最后把各方技术融合在一起,让车顺畅运行,这个责任还是会落在整车层面,因为最终是通过车的行驶,才能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运营。”李春表示,作为整车企业,更有动力去整合好互联网技术供应商在决策方面的技术,做好软硬件的衔接。 (苏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