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中国汽车行业十大热点事件
编者按 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克服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暴涨重重困难,扭转了自2018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展现出行业强大的发展韧性。而新一轮科技革命赋能汽车产业转型,加速推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等发展,促使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小米、百度等科技企业以不同形式进入整车领域。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重构,宁德时代、华为等为代表的汽车供应商也从纯供应商变身整车投资者,或者深度参与造车。回望过去的一年,本刊通过对行业协会、汽车企业和业内专家意见的收集,筛选出2021年汽车行业十大热点事件,以飨读者。 ■ 本刊编辑部 产销止跌回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简称中汽协会)协会预计,2021年全年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610万辆,增长3.1%;2022年汽车总销量达到2750万辆,增长5.4%。回首中国汽车市场,2006~2015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速达到15.6%;2016~-2020年先增后降,其中2018~2020年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由负转正,开始回归正增长,车市回暖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车企陷入 “芯荒” 2021年全年汽车行业都绕不开 “芯荒”阴影,很多车企 “等米下锅”,终端交付深受影响。从2020年12月开始车规级芯片供应紧张,到2021年受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叠加影响,部分芯片厂商被迫关停,芯片价格亦暴涨。众多汽车厂商都因芯片短缺而陆续减产或暂停部分车型的生产,有的汽车工厂甚至因此而停工,有的热销车型延长交付时间,还有的车型采取降低优惠甚至涨价销售,甚至汽车企业老总亲下火线 “抢”芯片。据AFS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19日,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1023.2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98.2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4%。AFS预计,受制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累计减产1131万辆。 “双碳”落地 “双碳” (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的热词。国家层面不断深化其顶层设计,并系统布局落地行动。10月,政府公布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 “双碳”工作的意见,提出了31项重点任务,明确 “双碳”路线图、施工图;随后,公布了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碳达峰行动做出总体部署,其中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众多车企也陆陆续续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长城汽车发布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比亚迪正式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对汽车尾气排放做三个 “1/3”减法,助力零碳目标。 新能源车超300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远超预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新高,分别达到302.3万辆和299.0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大幅提升,由2020年的5.3%提升至2021年1~11月的12.7%,其中11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19.5%。在2021年举办的2022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上,中汽协会预判,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同比增长47%。各方专家认为,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2021~2035)》中提出的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0%”的中期目标或提前三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已由过去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2021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 《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根据 《通知》,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城市群将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示范期为4年;对城市群示范应用工作,将按照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考核评价规则》予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中央财政对示范城市群安排奖励资金的依据。示范期间,五部门将采取 “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通知》旨在通过对新技术示范应用以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给予奖励,加快带动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构建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为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安全有法可依 2021年4月,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一位身穿 “特斯拉刹车失灵”T恤的女车主站在特斯拉展车上维权,引爆舆论。在此事件中,该女车主和特斯拉围绕事故车辆的相关数据是否完整、真实与侵权等展开了 “较量”。而6月30日滴滴出行低调在纽交所IPO后,7月2日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称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7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进驻滴滴出行开展网络安全审查,12月3日滴滴出行宣布启动在纽交所退市工作。这两个事件的背后涉及从个人信息保护到国家数据安全的问题。 2021年,国家密集出台了数据安全类法规。6月 《数据安全法》通过,8月相关部门联合发布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 (试行)》,9月工信部发布 《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10月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 (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它们与 《网络安全法》、 《密码法》和 《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数据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科技公司跨界造车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面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巨大市场和发展前景,科技巨头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纷纷进入整车制造领域,掀起跨界造车新一波浪潮。2021年3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集团进入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1月,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而在12月23日,在万众瞩目的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秀场,AITO品牌正式推出智能豪华SUV——AITO问界M5。AITO问界M5完全由华为消费者设计团队设计。这家以 “帮助车企造好车”为使命的科技巨头在汽车行业的耕耘深度已超越了外界想象,成为2021年智能汽车领域的顶流 “网红”。 重型车国六标准实施 继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2021年,重型车也开始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与国五标准相比,重型车国六标准要求进一步加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限值分别降低77%和67%。受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的影响,重型车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9.3万辆和 442.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9.1%和5.3%,降幅比1~10月均扩大2.8个百分点,重型车市场正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商用车企业必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中国品牌向上 自主汽车品牌向上是关系汽车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当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最紧迫的需求。随着国货口碑的日益提升,国潮文化在年轻人中兴起。中国自主品牌迎来最好的市场机会。据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840.6万辆,同比增长25.1%,其市场份额由37.7%提升为44.1%,较同期大幅提升。同时,高端品牌产品份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自主汽车品牌整车价格突破10万~20万元天花板。 自动驾驶商业化初显 2021年7月,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印发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 (试行)》,旨在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已初步实现商业化运营,Robotaxi市场正蓬勃兴起。百度Apo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多地向公众全面开放相关项目。11月25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正式对外发布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并向百度等企业颁发商业化试点服务许可。这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从测试示范正式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也成为变革中国未来出行方式的起点。12月8日,国内首个由车企主导推出的L4级自动驾驶运营平台,享道Robotaxi也正式在上海启动运营。可见,自动驾驶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