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 生死与共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山东篇
■ 新华社记者 杨守勇 杨 文 山东是革命老区,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叠加,造就了这方热土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来山东考察调研,重温沂蒙老区峥嵘岁月,要求发扬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他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牢记殷切嘱托,山东上下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齐鲁大地生机盎然。 人民支持是胜利之源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沂蒙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其中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 地处临沂市内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鲜花含情。陵园正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革命烈士纪念堂内,62576位烈士英名镌刻在墙。烈士陵园讲解员杜伊霏说,这里是粟裕将军部分骨灰埋葬处,还长眠着陈明、辛锐、罗炳辉等我党我军的优秀儿女。 沂蒙革命纪念馆内,一组名为 《力量》的巨幅群雕,气势磅礴、栩栩如生:支前老乡弯着腰,推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据史料记载,孟良崮战役期间,仅20万人的蒙阴县就出动支前民工1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人民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推出了胜利。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沂蒙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共产党人 “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就是力量之源。 人民幸福的庄严承诺 头锅饺子祭英烈。每年大年初一,沂蒙老区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村民王经臣都会将第一碗饺子端到村里的烈士墓前,祭奠为保卫朱村牺牲的24名年轻战士。这样的风俗,在全村已经绵延了70多年。 1944年1月24日,日伪军500余人进攻朱村。英雄的 “钢八连”与敌人激烈战斗。血战6个多小时后,朱村得救,24名年轻战士永远长眠在了朱村。 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在当时83岁的 “老支前”王克昌家中,他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 “生活大变样了!”91岁的王克昌感慨。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朱村旧貌换新颜:白墙黑瓦,松柏常青,一栋栋二层小楼在林中掩映。 种杞柳、做柳编,临沭县67万余人中约六分之一从事柳编行业。创新工艺、开发新品、延长链条、做强电商,草柳编织出幸福新生活。 革命老区成 “发展高地” 几经更迭,临沂从昔日的商业重镇,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北方商都。13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每天流动人口36万多人,商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兰物流基地,视察物流信息中心,考察物流运输企业。 8年来,临沂建成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的信息平台,现已拥有物流经营业户2300多家,物流园区23个,国内配载线路2000多条,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2020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4403.5亿元,物流总额6847亿元;跨出国门,建立海外商城、海外仓,开通中欧班列、欧亚班列。 沂河两岸,风光旖旎。临沂北城新区高楼林立,临沂商城内,各大批发市场人群熙熙攘攘。从城市崛起到乡村振兴,从高铁开通到直播经济,昔日革命老区临沂,已崛起为现代化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