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三端发力”体系中科院研究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作了有关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近期围绕碳中和问题所布局的咨询项目进展情况。丁仲礼表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三端发力”体系,碳中和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以及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丁仲礼解读了碳中和的科学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国内外形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 “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关键科学问题、任务设计和已有的初步认识,并就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等提出了初步看法。 丁仲礼表示,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排放量逐步进入 “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排放尚未 “启动”。 丁仲礼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 “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 “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基于 “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已有成果,丁仲礼还对 “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五方面观点:一是 “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也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二是这轮 “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 “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绝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三是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只能先给出一个框架性建议,以供科技界讨论、修正、完善。四是 “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 据了解,针对 “碳中和”问题中的科技需求,中科院学部设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目标是设计初步路线图,可供研讨、修订、完善,同时在如何落实 “路线图”上,提出操作层面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