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封关”无煤可卖之警示
稿件来源:本报讯
有媒体报道称,贵州省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产煤大省,产量仅次于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新疆、河南,排名第六。然而,由于当地政府对电煤实行 “封关”,导致煤炭生产大省竟然出现 “无煤可买,无煤可卖”的尴尬局面。 所谓 “封关”,就是在关闭小煤矿的同时,违背市场规律,采用行政方法,强制所有煤矿所产之煤必须全力供应省内电厂,但卖给电厂的价格又只能在政府限定的每吨200~300元的价格之内,比市场价每吨400~500元低了近一半;同时从今年1月1日起恢复向煤炭生产企业征收出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的政策,价格调节基金从以前的100元增加至200元,使煤炭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从而失去了生产积极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如此过度,焉有不致 “无煤可买、无煤可卖”? 贵州本不该出现煤炭供应紧张。在西南五省中,贵州堪称煤炭资源富集区。资料显示,全省含煤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了全省面积的40%。全省煤炭远景储量2419亿吨,保有储量549.1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江南12省区含量总和,且埋藏浅、易开发、后备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贵州的煤炭产业发展却并不理想。虽然,在“西电东送”的带动下,省内煤炭产业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原煤生产总量已由2000年的3000多万吨,增至去年的1.5亿吨, “无煤可买、无煤可卖”似有夸张的嫌疑,但是,从近年媒体的报道看,贵州屡屡出现电煤荒,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产煤大省,竟然出现电煤荒,这无论如何让人难以理解。 以常识来分析,之所以出现电煤荒,交通瓶颈制约固然不能不论,但投资环境太差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据笔者所知,贵州投资环境不好,表现在多方面: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现有基础设施不足,消费者的收入、消费习惯和人才资源的供给等方面也没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区位劣势客观存在,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费用、市场规模、生产要素价格、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也不具有竞争优势。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有业内人告知,众多省外能源巨头在投资贵州中都有切身的体会:在贵州,拿地批资源,门槛甚多,关卡重重,十分困难。所谓 “封关”,不过是贵州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落后,地方政府对市场过多干预的一个表现,而 “无煤可买、无煤可卖”正是政府对市场过度行政干预所形成的吸引投资负效应。因此,贵州引入外来资金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处于倒数位置便不足为奇了。 贵州要在西南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中唱 “重头戏”,就必须改善投资环境。惟其如此,贵州才有希望在国家能源开发西移中担当重要角色。投资的硬环境或许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解决,而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就没那么简单。贵州的 “无煤可买、无煤可卖”,在给贵州一个教训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市敲响了警钟:尊重市场规律,才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违背市场规律,行政手段过度干预市场只能事与愿违。(李北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