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市场十年内难敌电信业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两年来,因为前景广阔,物联网成为各国政府都给予很大希望的未来增长领域。我国把物联网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方面,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产业专项规划,布局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的发展。 但物联网的市场真的有传说中的万亿级吗? “物联网10年内不可能成为与电信业匹敌的服务市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2011年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上表示。 “3万亿美元市场空间”说法雷人 市场空间是一个决定物联网战略地位的重要根据,也是目前引发物联网热的重要原因。但韦乐平认为, “物联网10年内不可能成为与电信业匹敌的服务市场。”他表示,目前有些关于物联网市场的预测过于夸张。国内常被引用的依据来自美国Forrester:即201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达3万亿美元,发展到2020年将是电信业的30倍。比实际的1000亿美元的市场大30倍。 “但这是太雷人、也是太不靠谱的一个预测。”韦乐平分析表示,从连接数看,2010年全球8140万,中国近1000万,离数百亿的差距恐怕不止是10年。从收益看,这么低的ARPU值(AverageRevenuePer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和这么少的连接数,市场前景并不容乐观。 “即便在这有限的市场中,运营商市场不到1%,离所谓的万亿级市场空间相差十万八千里。”韦乐平坦言。因此,物联网在10年内不可能成为与电信业匹敌的公众服务市场,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做到 “心中有数,务实推进”。目前世界上各国都是政府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而非直接的市场驱动。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引擎、信息化、节能环保等战略角度考虑,很多国家对物联网的发展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但物联网产业链复杂而分散,不存在单一责任主体。”韦乐平说,物联网市场不仅薄利小众,而且专业性强、专业门槛高、集中度低、规模性差。而且标准化也严重滞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据悉,物联网产业因为涉及行业众多,不但国内外标准组织多,各种标准也多。其中,仅RFID就有30个国际组织出了250个标准,而全球光传感器就2万多种。因此,专业性、专有性太强使得物联网的公众性和公用性较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物联网市场空间的迅速扩张。 运营商不能主导物联网市场 谈及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位置,韦乐平坦言,物联网市场中,近期运营商只占1%,不可能成为主导,只是中间角色。但可以联系上下游,协同推进。 因此,运营商的具体角色定位,只是物联网重点行业应用的集成者。其中小众薄利市场则需要聚焦若干重点行业。运营商也是物联网通信管道的提供者,但要着重提供基于网关的智能管道。同时运营商也是物联网能力平台的运营者,通过能力平台的构建,不仅限于物联网管道提供,而且具备物联网业务的服务提供能力。物联网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行业为主、重点切入、有效投入、规模效应。 韦乐平还阐述了近期物联网的网络发展策略,即利用现有的固定、移动、卫星等网络资源支持近期的物联网业务发展,网络架构基本不变。对于某些特殊高价值的物联网应用,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和适配等手段满足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物联网网络发展还应结合FTTH、IPv6、LTE等下一代网络技术演进,加强地址、码号、频谱、安全等研究。随着物联网市场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加,考虑某些特殊高价值应用的网络需要,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决定网络改造的范围、力度和深度。 产业发展面临众多挑战 关于物联网的未来,韦乐平表示,如果从时间纬度考量,物联网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技术的进展、产业链的形成、协同和壮大。 要取得长远发展,目前还面临多重挑战亟待解决。物联网缺乏在统一框架内融合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理论、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挑战。韦乐平介绍说,国内没有掌握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技术落后。80%的芯片还要靠进口。如RFID单信道体制落后,易干扰等。 标准挑战也不容忽视。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标准化程度低,互通性差,涉及大量国际组织,难协调。 市场挑战方面,因为物联网整体处于萌芽阶段,行业信息化程度低,门槛和壁垒高,高端难介入,低端收入微。产业链复杂而分散,主要是薄利小众市场,集中度低、不稳定、不成规模,成本高。商业模式复杂。 “探索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是物联网发展成功的关键之一。而要探索其成熟的商务模式,应该以面向M2M服务提供商和提供批发业务为主,避免直接面向最终用户。因而除了极少数领域外,主要靠与M2M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来开展业务。”韦乐平认为。 运营商擅长的是一对一服务关系,即一个用户,一个终端,一个账单。而物联网本质是多点连接,且涉及终端范围广,数量巨大。 除此之外,物联网的发展也不能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个人隐私带来负面乃至威胁和危害。 针对以上种种挑战,韦乐平提出了“十二五”物联网发展战略,即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物联网发展。通过智慧城市带动物联网规模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民生基础上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以车联网为例,车联网通过与通用和丰田的合作已发展16万辆车,将聚焦车载通信产品,车载导航与信息服务,车载娱乐和手机车载互动产品四个研究方向。规模化推广成熟物联网行业应用。其中包括电能信息采集应用,无线POS应用,车辆智能调度管理和实时监控应用。(本报记者 张华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