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以“五个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稿件来源:本报讯
今年以来,山东青岛市工业企业面临诸多难题:仅前两次加息,今年要多交8.4亿元利息;人民币升值,一批外贸企业不敢接订单;全市劳动力成本增加20%…… 如何推进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实现年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的目标,已成为青岛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题。 “五个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二五”期间,青岛工业将通过“五个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年,青岛市成为全国第九个工业产值过万亿元的城市。青岛工业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源于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青岛已形成了 “7+5”的产业格局,七大产业有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五个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青岛市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船舶海洋工程产业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将在升级上做好文章,落实好 “五个升级”: 坚持产业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做强做大重点产业。通过引进一个核心项目,吸引一批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集聚发展家电电子等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等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等五个新兴产业。 坚持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升级路径,打造标志性行业和标志性产品。全面提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集中打造家电电子、轨道交通等十个标志性行业。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升级路径,两化融合成为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园区,重点产业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 坚持产业链企业分工合作的升级路径,实现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大企业战略,培育一批领军型大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向 “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大中小企业配套互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产业布局优化的升级路径,推动工业集聚集约发展。在全市形成研发服务在市区、工业重心在市郊、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势在必行 2011年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当前,国内经济仍然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期。青岛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资源短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转型中的常态,原材料成本长期趋涨、劳动力成本长期看涨、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的态势不会改变。所以,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以企业资金问题为例。从近期密集出台的金融政策动向看,今后货币政策调整在所难免。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已达20.5%的历史新高。数据显示,青岛规模以上企业的贷款量超过1600亿元,仅前两次加息后,企业今年就要多掏8.4亿元利息。这直接增加企业财务成本,造成资金压力。 为寻找突破口,业内人士建议,青岛企业不能紧盯银行间接融资一条道,有条件的企业要学会利用资本市场 “上市融资”, “目前创业板门槛较低,应该抓住机会。”此外,成长型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私募基金、创投、风投参股融资,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招商融资。 高新项目 即墨的庄明核电装备项目、胶州的新恒基项目、胶南的海霸新能源汽车项目、平度的三菱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莱西的伊科思异戊橡胶……2010年青岛市引进了一批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今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带动青岛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年内青岛市将重点抓360个 “7+5”产业振兴项目,年内力争100个竣工投产。调度总投资463亿元的67个装备制造业项目,力争50个竣工投产。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将调度100个以上新兴产业项目,争取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青岛市还将抓紧推进 “专精特新”项目。选择一批具有青岛特色、填补国内空白的专精特新项目和产品,建立专精特新产品项目库。从今年开始,力争三年培育100户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杆企业,推广应用1000项新技术,创造1000种 “专精特新”产品,帮助高成长性小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链接
2011年青岛工业发展目标 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推动七大产业集聚壮大,七大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培育青岛名牌20个以上。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认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5户,示范项目30个。 加快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推动软件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本报记者 李刚 通讯员 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