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规划》关键词 代表委员畅谈“十二五”
稿件来源:本报讯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成为 “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并贯穿始终。 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在解读 “十二五”规划时指出,在发展的目标上,提出24个主要指标,除了发展速度以外,其他都集中在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目的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在24个主要指标中,7%的GDP年均增幅备受热议。代表、委员们认为,放缓经济增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 “好”字当头、协调发展,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认为,“7%的增速比较合理,既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率,又不至于导致经济过热。” 李毅中表示,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兼顾处理好保证经济一定增长速度、调整结构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表示, “7%这个指标,表明了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坚定决心,是一个导向问题,不是指令性的指标。” “7%标志着 ‘十二五’期间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过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不能再盲目地铺摊子,要防止在地方上把 ‘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层层加码的现象,要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 李德水强调。 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观点十分鲜明: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骨骼”要强,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的紧密结合。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速度并不如预期。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告诉记者,R&D(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经费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产值比例的经费用于技术改造,真正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的两化深度融合。 对于这种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 “应加强高校、研究所跟企业结合的程度,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在整个过程中也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邬贺铨认为,与其谈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如更好地培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相结合,把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出来。 调整优化新兴产业布局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健全,代表、委员们提出:要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 在李毅中看来, “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此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有所突破。要依托重大专项等研发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用科技灵魂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李毅中强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逐步发展,一定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这样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更加顺畅。”他同时表示, “要实实在在地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为调整结构创造坚实的基础。” 关于淘汰落后产能问题,是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吕亚臣 “建议案”关注的重点。他告诉记者,发展新兴产业首先要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防止产能过剩。 “例如,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2004年只有6家,到2010年已经超过80多家,价格在2009年下降10%的基础上再次下降了30%。” 对此,吕亚臣建议,我国进一步增大新能源的科研力度,以10~20年,甚至更长的规划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