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副市长 丛国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抓工业经济以“实”著称,哈尔滨市副市长丛国章在谈到 “十一五”工业取得的成绩时只对2010年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而把大量的篇幅用在了 “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工业经济的如何发展上。
形成大产业新产业
丛国章说,2010年哈尔滨工业有一个突出亮点,即工业投资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增速继续保持第一位,绝对数在上年已晋升3位的基础上,有可能再晋升1到2位,在促进当年经济增长的同时,更为以后年份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 “十二五”,哈尔滨工业的发展更是任重道远。丛国章说,哈尔滨市在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的主要指标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3.5%以上,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到2015年,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
丛国章表示,按照上述目标确保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哈尔滨就必须咬住每年的目标一步步向前推进,经过五年的积累,最终完成目标。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把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将在2011年,重点对哈尔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对外合作、搞好企业服务等多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落实。而丛国章谈到的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坚持不懈地加快技术创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丛国章认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也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最重要、最直接的依托就是结构调整。哈尔滨市经济落后的直接表象是工业总量小,而工业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结构不合理。一是积累的产业多,新上的产业少。迄今为止,央企仍占较大比重,最大的企业仍是哈电、哈飞等这样一批老企业;二是知名的产品多,市场量大的企业少。有一大批在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占总量比重也很大,但市场绝对量很小,最大的企业哈电也就三百亿元左右,而发达地区都有大批百亿元、五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级企业;三是国家战略性高端的产品多,形成大规模市场的产品少。国家许多重要的战略工程,均有哈尔滨市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有些单位还在其中起着无可替代作用。但是受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能力所限,却派生不出市场量大的产品和产业。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优势、科技实力、资源禀赋长期浪费,并处于衰减之中。为此,形成大产业、新兴产业是结构调整最重要的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确保形成食品、装备制造两个千亿元级产业,汽车要确保500亿元以上,并争取攀上千亿元级;电子工业规模要争取超过现在的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一个以上,成为新的优势产业;新能源、新能源装备、新材料、云计算均要超过百亿元,使产业结构在 “质”上实现飞跃。
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各个层面,宏观问题必须靠一个个微观具体突破来实现。因此,企业一定要树立调整意识、升级意识、扩张意识,切实承担起最重要的调整任务。一要围绕现有产品提档升级,不断加快产品结构优化步伐,扩大市场占有率。二要围绕挖掘企业潜力,不断加宽产品线,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围绕企业自身能力、装备和技术水平,把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有效地分配在新产品开发上,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科技创新是关键
在谈到哈尔滨市科技创新问题时,丛国章强调,哈尔滨市近年来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但真正能够叫得响、并形成产业规模的高端产品并不多,工业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来带动。如何围绕加快技术进步,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方向转变,是哈尔滨市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哈尔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速度。
一要选准科技创新的方向。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制约战略实施的核心技术,发挥哈市的科技优势,组织开展科技攻关;要围绕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加快实施一批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大、辐射影响面广的重大共性技术;要围绕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具有大规模产业化基础的具体产品,解决企业竞争中最紧要的技术问题,使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产业化紧密结合。
二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和发展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努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要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创办各种形式的孵化器,不断扩大孵化场地面积。
三要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要着眼现实调整和未来发展需要,搞好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业化等各个阶段的政策支持和要素配备。要研究落实新形势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健全技术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技术和资本有机融合,使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对接。通过各种方式搭建桥梁,把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推介给企业,把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传递给科研单位,促进科技成果供求双方的互动,进而形成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的有机结合,真正把科技成果变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从微观的层面上,还要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让企业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力度,在科研开发上必须舍得花钱、敢于花钱,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要实施开放性创新,企业决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院所、产业链的不同伙伴进行协作,引进外部技术和创意来辅助内部创新;要突出创新重点,围绕同行业间的竞争,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打造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企业的内涵式增长;要围绕介入新的领域,针对制约产业链的“瓶颈”,实施技术创新,解决现实和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尽快跻身产业链的高端。(本报记者 由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