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去年产量利润双双增长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 楠 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工业增加值、主要产品产量、实现利润等主要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行业利润实现了23.2%的大幅增长,利润总额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的4.8%。 “新时代以来,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为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场景,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四届六次理事会上作主旨报告时表示,做强做优做大有色金属行业,还要从三方面发力。 增长势头强劲 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在产量、投资、贸易和利润等方面均呈现出积极而稳健的发展态势。 十种有色金属产品产量首次突破7000万吨大关。其中精炼铜、电解铝、工业硅等产量均实现同比增长,行业生产势头强劲。中国在全球有色金属产量中稳占半壁江山,达57%。 有色金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创下近十年来历史新高。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风电、锂电等,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材料的投资大幅增加,反映出行业对新兴产业的积极布局。 国际贸易方面实现了质与量双重提升。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稳步增长,铝材及制品出口量虽略有下降,但依旧维持历史高位。铜材净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稀土等中高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稀散金属进出口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行业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达23.2%。尽管碳酸锂、多晶硅等新能源品种价格大幅波动下跌,但并未影响行业整体盈利状况。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和利润均实现增长,分别达到7.9万亿元、3716亿元。 发展亮点纷呈 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在资源保障、科技创新、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战略资源保障取得新突破。2023年,我国铝土矿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中资企业海外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紫金矿业矿铜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跻身于全球矿业公司前列;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布局锂资源项目,关键矿产资源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其次,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前沿材料批量进入市场,关键材料实现国内需求保障,有力支撑了 “新三样”及国防军工材料供应。2023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新材料营业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约占行业总营业收入的15%,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重组迈上新台阶。中国稀土集团高效完成中重稀土产业整合,稀土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企业间战略协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进一步优化;一些企业跨行业进入有色金属行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第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行业新名片。截至目前,我国电解铝行业绿电使用比例已提升至25%左右;多家铜冶炼企业完成环保改造工作;行业4项技术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二十大绿色低碳技术;赤泥利用率居国际领先,达到9.8%。 最后,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一批企业入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数字化建设项目落地实施,自动控制、工业互联网架构深度融入矿山、冶炼、加工全生产流程当中。 抢抓时代机遇 葛红林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色金属行业要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战略资源保障。我国作为资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对镍、钴、铜等原料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分别达到95%、99%和80%。尽管中资企业已在境外获取大量战略性矿产资源,中资企业在境外获取的铜、铝、镍、钴、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量均超过国内资源量,但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非市场因素增多,使得境外资源获取难度和成本加大。我们必须担当起 “资源报国”的使命,坚定“资源强企”的战略方向,力求更多企业跻身全球矿业前列。 二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部分领域产能扩张冲动依然强烈。如铜冶炼产能扩张过快,2014年到2023年从552万吨/年增加到940万吨/年;氧化铝产能10年间几乎翻番,将出现刚性过剩;碳酸锂和多晶硅产能2023年同比增长都超过了80%,导致近一年价格深度走低。应汲取电解铝产能过剩的教训,借鉴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加强行业协调和企业自律,避免供需错配矛盾的加剧。对于新能源矿种如碳酸锂和多晶硅,更应谨慎控制产能,防止价格深度走低。 三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以颠覆性工艺创新和流程再造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企业效益,以绿色低碳转型塑造行业新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