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聚焦 硅烷科技上市:特种气体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 梅 林 气体作为关键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液晶面板、LED、光纤通信、光伏等领域,近年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多部门相继出台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明确提及并部署了气体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电子特种气体确立了其新材料产业属性,有力推动了气体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家主要产品为氢气 (工业/高纯氢)与电子级硅烷气并致力于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领域研发与生产的专业企业,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8402.BJ,以下简称硅烷科技)于9月28日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为2022年度首家采用询价方式发行的北交所上市企业。 新兴产业气体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普通工业气体需求仍主要来源于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这两大行业需求占比超过一半。从增量市场来看,未来中国普通工业气体市场来自于电子半导体、医疗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气体需求也将显著快于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普通工业气体需求领域的日益扩大为气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其中,特种气体对气体提纯技术、容器处理技术、气体混配技术等的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我国特种气体进口比例较高。随着国内企业在特种气体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国产特气的纯度不断提高,品种不断丰富,降低了电子半导体、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用气成本。 而由于产品品种结构、下游用气细分市场、供气方式的差异,行业内企业的利润水平存在一定差别,但整体毛利率具有相对较高的特点。气体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市场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情况息息相关。 而在成本方面,气体行业的能源供应主要为电力,为避免电价波动对盈利的影响,业内通常与生产线所在地的电力供给企业签订长期合同,保持电力价格的稳定,从而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在下游客户方面,气体在下游用户原料成本中占比很低且需求具有刚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客户对气体价格敏感度较低,因此气体产品拥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使气体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利润空间。 因此,在上游成本可控,产品供给小,下游客户对产品需求高,价格敏感低的情况下,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例如在氢气行业的高纯氢领域,由于外资气体巨头的市场挤压,我国本土高纯氢企业主要在零售氢气供应市场竞争,客户多为各类电子企业、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等,是典型的 “客户数量多,个体用量少”的市场。随着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和加氢站的不断加速发展,高纯氢应用市场将会逐步放大。 特种气体国产化将成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兼并收购,全球工业气体市场多头垄断市场格局形成。2018年10月23日,德国林德集团官方宣布与美国普莱克斯集团完成对等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业务供应商。根据中泰证券统计,合并后三大气体巨头林德集团、液化空气、空气化工占据全球工业气体外包市场76.71%的份额。 在国内市场,国际气体公司稳居工业气体市场第一梯队,,国内气体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仅占12%。国内电子气体起步较晚,在技术上与国外有一定差距。 国内特种气体发展的初期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等多方面差距明显,产品大多依赖进口。根据未来智库数据显示,从特种气体进出口金额来看,我国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2017年,我国特种气体进口金额为125.85亿美元,出口金额仅为8.57亿美元。随着技术的逐步突破,国内气体公司在电光源气体、激光气体、消毒气等领域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气体公司相比,大部分国内气体公司的供应产品仍较为单一,用气级别不高,尤其在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等高端领域,相关特种气体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国内这些下游新兴产业的技术更迭和快速发展,而且特种气体作为危险化学品,产品包装、运输有严格的规定,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特种气体企业物流成本更低,供货更及时,同时国内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特种气体国产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特种气体市场中,国内气体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且一般为区域性企业,截至目前,国内在气体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有中船重工七一八所、黎明化工研究院、绿菱气体、金宏气体、南大光电和华特气体等。尽管与国际气体公司相比,国内气体公司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仍有差距,但在技术不断突破、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游市场发展迅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加上国内企业拥有的国际企业无法比拟的低成本、贴近客户、反应灵活等优势,国内气体企业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市场份额有望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