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协调发展逐步增强 区域战略布局成效显著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统筹区域发展是 “国之大者”。9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肖渭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国内外大势,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肖渭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二是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三是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明显。四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六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七是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 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特别是在重点地区建成了一批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北京通州区与北三县一水相隔,地缘邻、人缘亲、生态融、文化近,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转移承接逐步成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曹元猛表示,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既拓展了北京企业发展空间,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北三县围绕重点企业延伸产业布局,已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有效缩小了区域内产业梯度差距。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起航。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黄微波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两年多来,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三亚崖州湾国家种子实验室获批,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装备聚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启动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全面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但是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东北振兴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成效不断显现,大国重器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 肖渭明介绍,东北地区持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 “老字号”,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等升级提质,打造国产首艘航母、30万吨超大智能原油船、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大国重器;深度开发 “原字号”,推动石化、冶金、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补链延链强链,石化行业从炼油向乙烯、PX、PTA等下游延伸,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壮大 “新字号”,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4万家,较2020年增长9.5%。 中西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生产总值从22.2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与东部地区之比提高了约5.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截至2021年底,中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9万公里,2012年以来新增铁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70%;公路里程超过350万公里,2012年以来新增公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80%;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西部地区 “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通达度、畅通性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18个省份,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82%、53%,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区域内部发展出现分化,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黄微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二是基础设施显著改观。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据中国工业报记者初步统计,我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电力跨省区外送占比达到全国70%以上,西气东输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7000亿立方米,惠及5亿人口。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制造业产值达到全国四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黄河流域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在煤炭稳价保供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倚能倚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绿色转型发展任重道远。曹元猛介绍,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流域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达到1.4亿、1.2亿千瓦,占全国的46.7%、43.3%,目前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山东胜利油田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