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重塑格局激发活力 新动能凝聚“制胜力量”
开栏的话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我们在如诗如赋的岁月里走过百年的风风雨雨,演绎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之旅。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共同见证了这重要而伟大的历史时刻。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极为繁重艰巨的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中国经济实现 “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正呈现崭新的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多个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新动能加速集聚,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目标,建功新时代。 “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已展开,中国工业发展有了自己的新目标、新征程,呼唤我们在这伟大时代要有新的作为。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中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属于我们的发展机遇,赢得属于我们的发展动力。任国内外风云变幻,我自昂首阔步走在伟大的复兴路上。 2022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动力。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系列报道。系列报道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在新动能、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巨大变化,报道各地方、各工业领域或者一线工业企业推进变革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壮大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打造新载体,拓展新空间。聚力新工业,打造新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中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新”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使新经济、新技术、新平台推动经济始终保持澎湃动力,展现出强劲的 “中国力量”。有人说,我国不断积聚的新动能 “发育很快”,已经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正在温暖我国经济的春天。 必须承认,新动能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表现十分 “抢眼”,新动能功不可没。以2014年为100计算,2015-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19.6、146.9、191.2、257.9、325.5和440.3,分别比上年增长19.6%、22.8%、30.2%、34.9%、26.2%和35.3%,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热土,随着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以及“双创”活动的深入实施,新动能开始从 “点状冒烟”向 “燎原之势”突破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正在撑起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新动能正重塑经济增长格局 在2016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发展新经济需要培育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此后 “新动能”作为热词之一被屡屡提及,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经济下行多重压力下,培育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就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经济新动能就是从过去的 “汗水驱动”转变为 “智慧驱动”。作为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呈现出技术更迭快、产业融合化、业态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动能在积蓄,已经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说明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经孕育成为新的经济动能。特别是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快速崛起的新动能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我国经济新动能有着广阔发展前景,支撑作用将会继续增强。无可争辩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动能减弱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江铜铜材有限公司的工厂依旧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工厂外,每天送料车辆排着队进入工厂,每天提货车辆排着队等待装货;车间内,机器开足马力生产,连续刷新单月产量纪录。该公司总经理钟潮洪表示,企业的尖端技术、全产业链复工复产工作的有效推进、新基建领域的加快推进,是订单逆势上扬的 “助推剂”。 我国工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一方面,新动能为工业生产结构的改善、过剩产能的化解、成本费用的降低、企业效益的好转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新动能、新引擎的增长潜力和推动作用,使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动力转换中保持平稳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艰难进程中,需要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 “双引擎”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就是说,我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 “无中生有”,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 “有中出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 “老树发新”。 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动能,还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都离不开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更是重中之重。我国工业秉持新工业、新载体、新动能,重点围绕大数据、大物流、大健康、新材料、新制造、新能源 “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 “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特引优”,彻底甩掉 “单体效益低、关联程度低、集聚效应低” “大而散”产业项目,同时围绕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活做精产业链条,激活发展新动能。目前,新动能在工业领域已经有着不俗的表现,比如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城市轨道车辆、集成电路、光缆、光电子器件等新兴工业产品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创新,企业是主体。青海康泰铸锻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具有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的6.8万吨多功能压机,2015年成功挤压出同口径下立式挤压钢管中世界第一的P91钢管,填补了国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 “双重”垄断。甘肃白银昌元化工有限公司专注于重铬酸钠等镉盐清洁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2018年实现了镉盐产品整套流程清洁化生产,完全颠覆了我国国内镉盐焙烧工艺。 制造之变带动消费和服务之变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而数据智能相关技术与产业则为我国经济提供了新动能,也为全球经济更快从疫情影响之下复苏带来了希望。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传统产业经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速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以前拥抱的是订单,现在拥抱的是市场。”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快递业、分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 “引爆”市场,逐渐成为市场 “新宠”。“新宠”为中国制造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 “制造之变”,正在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既有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上岗第一天工人同时操作两台机器进行作业的 “牛刀小试”,也有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从设计、到生产、到售后运维全流程智能化的如虎添翼。 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了人、机、物互通协同,制造企业“玩”起了 “爆品”集市、 “快闪式”制造的“工厂之变”。 “制造之变”带动消费、服务之变。制造企业突破柔性制造技术,试水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无人”工厂、 “黑灯”工厂 “变身”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全产业链共享共创。 “工厂之变”带动消费、服务之变。制造企业柔性生产模式把工厂 “搬进”市场,以非遗体验、创意制造等为代表的 “体验式”制造、 “快闪式”制造,实现制造与消费无缝衔接。浙江绍兴柯桥区服装面料经营者推进 “电商换市”,试水直播带货,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传统外贸渠道受阻的逆境中跑出了 “上扬曲线”。 事实上,我国制造企业重点组织实施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利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升级改造和 “机器换工”项目的同时,以智能、绿色、质量、安全等为重点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应用项目的推进。如在刚刚闭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事增了光、添了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