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飞涨引发产业连锁反应 多部门积极回应新能源车发展问题
■ 中国工业报 祁晓玲 去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正由上而下引发连锁反应,困扰着新能源汽车产业。 “囤积居奇发不义之财要打击,但是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准备?造车新势力价格承受能力相对强一点,向新能源发展的传统企业由于是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去迈进,价格承受能力差一点。现在电池厂普遍在涨价,整车开始有涨价的趋势,这个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控制不住,必然向中下游去传导和传递。”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近日在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简称百人会论坛)上表示。 3月27日,为期三天的2022年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闭幕,针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一系列产业问题,工信部等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做出积极回应,他们从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全新阶段进程中所面临的政策方针、发展路径、产业规划与布局等方面给予最新的真知灼见。 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 3月份以来,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包含特斯拉、比亚迪、小鹏、零跑、哪吒、长城欧拉等品牌。新能源汽车价格一路上涨,主要原因是受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飞涨影响。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了30%-40%左右的成本,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要原材料包括氖、钯、镍、铝等,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电池厂商的利润也进一步摊薄。据中国工业报了解,目前动力电池成本涨幅普遍在30%-40%之间,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水平。 在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他提到,将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赢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将加强锂、钴、镍等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保供稳价,加快构建开发采购并举,国内国际互济的多元化资源保供体系。 林念修称,要巩固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钠离子、无钴、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促进电池技术和材料多元化,建设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有效缓解稀有金属、稀缺金属资源供给矛盾。 两三年后磷酸铁锂或将恢复供需平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锂资源供需平衡2-3年后可能恢复正常。不过,考虑到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还有俄乌冲突带来的镍价炒作,为应对供应安全,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囤积居奇,抑制短期大幅波动,否则将会对电动汽车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2021年初,碳酸锂的价格还不足5万元/吨,今年年初涨到25万元/吨左右,如今已经约50万元/吨。这是造成动力电池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百人会上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动力电池材料价格快速增长,已经背离了供需,产生了非正常的增长。 欧阳明高分析,此轮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需求增长驱动,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进入陡峭增长期,带动锂需求量快速上升;二是需求放大效应,预期不断走高,产业链各企业提升需求预期,扩大产能、增加储备;三是供给延迟影响,典型矿石生产碳酸锂产能释放周期为3-5年,卤水提锂产能释放周期为6-8年;四是疫情冲击供给,2020年以来,锂资源生产活动、交通尤其是海运运力等方面受到影响。他指出,本轮价格上涨与2016-2018年的锂资源价格上涨原因基本相同,相比于此前一轮波动,由于需求及预期增长更加强劲,加之疫情影响,因此价格波动幅度更大。 欧阳明高强调,供需不匹配将是短期的。一方面,需求将会回归基本面,虽然电动汽车销量增长驱动力将长期存在,但由于恐慌性库存储备等因素带来的需求放大则是暂时性因素,随着碳酸锂供应能力提升,将逐步回归基本需求面。另一方面,从供应侧来看,当前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锂矿石开采已经提速,预计将在1-2年内达到需求侧水平,长期看,锂资源储量充足且可开采量持续增加。 技术进步和替代战略大有可为 而一些动力电池厂商也认为,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动力电池供应紧张,将只是阶段性现象。 “到2025年,铁锂正极、三元正极、负极材料需求分别是200万吨、130万吨、160万吨,但目前仅十大生产企业规划就分别达到546万吨、267万吨、317万吨,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说。 他认为,技术进步和替代战略,将使得资源依赖大为减少。例如,三元正极材料的前驱体主要是镍钴。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但随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铁锂电池将会在更大范围替代三元电池。 目前,国轩高科在宜春投资锂矿资源,而宜春到2025年将形成50万吨的锂资源开发,李缜表示,这将彻底终结中国锂资源的短缺情况。李缜提出,预计到2040年,制造电池对原材料的总需求,将可从回收电池中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