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构建全球全产业链 重构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在当前全球化变局之下,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认为,要全面理解 “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 “双循环”缺一不可。基于 “双循环”要求,未来衡量中国经济不只是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会在之后的中国经济衡量维度中逐渐显现。 “对制造业而言,全球竞争能力意味着要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巨头竞争,相信未来中国GNP的最大贡献将来自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李东生强调。 中国制造业坚持全球化战略仍有其必要性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发酵。美国极力拉拢其他西方国家将遏制中国作为长期战略,对中国科技制造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虽然中国制造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但在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制造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激烈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中国制造面临 “前后夹击”的困境;二是全球贸易规则改变影响中国制造全球化布局,使中国企业出海面临阻碍;三是中国制造面临西方国家的 “创新围剿”,使中国产业链攀升面临困境。 科技和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基础,虽然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全球化形势较此前更为严峻,但中国制造业坚持全球化战略仍有其必要性。近日,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李东生认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全球竞争能力。对制造业而言,全球竞争能力意味着要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巨头竞争。 李东生分析,中国制造全球化更具有必要性和深远意义。作为国内企业而言,加强全球化经营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必修的课题,而这也将加快国内产业形成基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破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夯实重构中国产业链全球竞争新优势。首先,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化率,完善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其次,“引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中国制造产业链布局。再者,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以电子信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另外,充分利用中国经济体量和庞大市场,助力中国企业提升行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并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 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高科技制造业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局势下,争夺全球产业价值链高地关乎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比较优势凸显,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危机与机遇并存。 李东生表示,目前形势下,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将竞争力优势扩展到全球市场。但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和资本的支持,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普遍具有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特点,行业技术壁垒高,资本投入大,对便利的融资渠道需求更加显著。目前,中国制造业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发放债券等债权融资为主。据统计,银行信贷资金占到中国实体经济融资的2/3以上。 实际上,国家正加大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中国 “十四五”规划提出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对股权融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要求。以融资渠道为例,高科技制造企业在信贷融资方面较为便利,但是制造业在实际推进股权融资过程中,经常面临审批流程多、周期长,并且需要遵循的要求和指导复杂多变,股权融资困难重重、融资效率不高。 比如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光伏新能源等高科技制造产业具备重资产、长周期特点,每个项目投资均在数百亿规模,项目投资基本来自企业资金与银行融资,在便利性更高的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案例较少。作为科技产业代表,李东生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资本融资,建立与高端制造产业全球领先化相匹配的股权融资渠道和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