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重机:从一味做大到专心做强
■ 王 楷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不少企业或许正面临着这一艰难抉择。 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航重机”,600765.SH)的前身是力源液压。当年,中航重机为做大企业,跑马圈地,所辖企业曾经从8家增加到21家,产业领域也扩展到风力发电、燃气轮机、新能源、增材制造、金属再生等新兴产业。 从2017年开始,中航重机全面实施瘦身健体+资本动作双向战略,在所属企业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和利润连年快速增长。 2017年~2020年,中航重机年利润从1.65亿元增加到3.44亿元。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姬苏春认为,这表明公司已从一味做大回归到专心做强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2021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1~9月公司实现营收65.2亿元,同比增长24.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累计实现6.09亿元,同比增长126.72%。 中航重机控股企业陕西宏远、贵州安大、江西景航三大锻造 “铁军”,更是冲锋陷阵,战力十足,火力全开。 中国大型模锻件 “一哥”的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公司,仅去年上半年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48.11%,利润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新品新增订货同比增长85%。 高端环锻件 “大佬”的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7.58%,利润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28.29%。 只有600人的江西景航航空锻铸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34.16%,利润接近9400万元,同比增长71.28%。尤其是新增军品订单较2020年同期增长超过50%。 回归 2009年底,号称航空工业第一股的 “力源液压”,重组为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他们怀揣着 “做世界级供应商”的梦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密集的并购重组,20来家新成员先后加入其中,公司资产总额一度接近140亿元,是企业成立时的30多倍。业务范围也覆盖了风力发电、燃气轮机、新能源、3D激光打印、金属再生资源等热门产业。 2010年,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中航重机总部从贵阳搬迁到北京。 “当时的想法是,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锻铸产业的竞争力”,姬苏春说,事与愿违,由于收购时把关不严,不少收购溢价过多、偏离主业;收购后管理不当,新成员各自为政、难以融合,亏损、破产接二连三,开始影响中航重机的整体业绩。 中航重机 “病”了。2016年,中航重机出现亏损,亏损额高达3亿元。 2016年5月,由于经营业绩下滑等多种因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作出决定,将中航重机重新搬回注册地贵阳,并降格为三级公司,为二级公司的中航通用飞机公司管辖。 回到黔中,中航重机的班子深刻反思,回归初心,回归主业。 从繁华的北京重返贵州,让中航重机多个部门的员工星流云散,60多人的队伍,只有9人愿意到贵州工作。其中,综合管理部、证券部、审计部全部辞职,11个人的财务部,仅1人留下。 再招人吗?时间不允许。为此,中航重机想到了公司上市重组时,留在贵州的那十几名老员工。 “如果没有这支隐形的 ‘游击’队伍,我们不可能完成任务。即便搬回来,总部也会元气大伤。”中航重机副总经理毛智勇感叹说。 从北京到贵阳近3000公里。从长途运输到保密安全,从人员选聘到定职定岗,中航重机只花了100天。搬迁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合同解除、保密安全、人事合约等原因而造成的法律纠纷。 相比较物理上的回归,回归主业的道路,显得更加漫长。 经过此前的扩张,中航重机已经有锻造、激光成型、新能源等五六个产业。经过深入调研,中航重机下决心压缩为 “锻铸、液压/环控”两大产业,并确定了锻铸一体化,液压/环控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全新战略格局,重点聚焦强军主业。 一个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善战者。第一要务必须具有超常的战略眼光,战略定力,善于用势,敢于征战。 瘦身健体战略,9家困难企业被推上 “手术台”,与主业关联不高的企业被一一剥离,或者破产。 姬苏春介绍,为了打赢主业保卫战,中航重机层层分解任务,严格时间节点,实行一厂一策,一对一人盯人战术,全程跟进,有效解决企业在脱困中遇到各种问题,瘦身健体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比如,中航世新是中航重机的亏损大户,年亏损近亿元。相关人员倒排进度,在2019年即将跨年时,前后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股权转让,签署了破产重整决议,世新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创造了航空工业系统内股权转让的第一个先例,也成功排除了悬在中航重机头顶上的一颗“炸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航重机处置僵尸和破产企业10家,处理不良资产近40亿元,涉及职工和家属6000多人,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借势 2017年,总部搬回到贵州后,公司逆难而上,再次重启融资工作。因为他们明白,没有资本市场的助力,不叫一个真正的上市企业。 “要做成这一件事?可以说是难上难。”公司证券部部长王文胜先后两次参加公司资本市场融资,他清楚,公司近年来的财务报表并不 “好看”:关联担保、业绩不佳,融资基本上是 “不可能的事”。 如何把 “不可能”变成可能? (下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