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 举 安再祥
“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并于2019年向世界制造业大会发来贺信。安徽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和殷切重托,准确把握“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回顾“十三五”,安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哪些喜人成就?面向 “十四五”,又将如何开启新征程?近日,中国工业报专访了安徽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中部第一
中国工业报: “十三五”期间,安徽在落实制造强国重大战略上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牛弩韬: “十三五”以来,我们持续高举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三面大旗,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精品安徽、节能环保 “五个一百”等特色工作,制造业发展呈现出 “规模总量突破、质量效益跃升、产业能级跨越”的良好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居全国第10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制造业创新中心、专精特新 “小巨人”等30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方阵。近三年来,中央媒体宣传报道我省制造强省建设稿件100余篇。
一是大力构建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撑体系。以2017年出台制造强省 “政策10条”为起点,先后出台机器人、集成电路、“三首一保”、中国声谷、5G、数字经济等系列功能性普惠性政策,省级、各市县财政累计投入制造强省建设资金245.6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超1.15万亿元,充分发挥了政策的促投资、强产业、优环境效应,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报告显示,安徽制造业营商环境排名居全国第7,其中 “政策”项排名全国第2。
二是大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 “科创+产业” “龙头+配套”“基地+基金”,打造 “铜墙铁壁+芯屏器合”现象级产业地标。全省汽车产量达百万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10。新型显示实现 “砂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集成电路规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超50%;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领先。 “中国声谷”成为全国第一个以 “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五年产值翻两番、突破千亿,年均增长32%。
三是大力构建智能引领的先进制造体系。深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1.3万户规上企业更新各类设备121万台套以上,推广工业机器人近3万台,建成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838个。大力实施“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培育 “登云”企业1.6万户;创新打造的 “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仅2个月,注册企业达1352家、入驻服务商342家,开发各类业务应用3000多款。大力实施节能环保 “五个一百”提升行动,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近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20%,提前两年完成 “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任务,实现能耗降下去、产业抓起来。
四是大力构建创新驱动的优质供给体系。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成功创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国新增数量的1/2、总量的近1/10。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认定 “三首”产品1149台 (套)。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三品”战略和 “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开创性打造 “精品安徽·皖美智造”高端平台,154家企业、182种优质产品登上央视舞台,触达用户超过300亿人次,实现了宣传 “安徽制造”、唱响 “安徽品牌”、提升 “安徽形象”三者有机统一。
五是大力构建梯次成长的企业培育体系。按照 “双创→成长小微→专精特新→小巨人→冠军企业”成长路径,连续举办六届“创客中国”安徽赛,典型做法获刘鹤副总理批示。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 “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 “小巨人”奖补政策,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2818户,以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6的数量,贡献了1/4营业收入和利润,户均发明专利9.2件,74%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国家级 “专精特新小巨人”229户、居全国第8位。今年全省12家上市公司,11家是省 “专精特新”企业。
制造强省建设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
中国工业报: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做出了 “加快打造制造强省”战略部署。请问,下一步,安徽将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牛弩韬:当前,我省制造强省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跨越发展窗口期,转型升级关键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拉高标杆、奋勇争先,聚焦 “扩量、提质、增效”目标要求,加快打造制造强省。
一是突出 “扩量”,加快制造业总量跨越。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 “科创+产业” “龙头+配套”“基地+基金” “互联网+制造” “制造+服务”五条路径,力争 “十四五”期间分类指导16个地市分批实现制造业营收倍增;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语音、特色新材料等新兴优势产业扩量倍增;加快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数量倍增,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
二是突出 “提质”,加快制造业质量跃升。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大力构建 “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万亿产业、千亿产业、若干百亿接续产业,力争 “中国声谷”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步伐,深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和 “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培育级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1000家,加快构建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 “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三品”行动和 “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持续开展 “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每年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省级新产品500个。
三是突出 “增效”,加快制造业效率变革。发挥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性作用,开展工业低效土地 “全域治理”,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大力实施 “产学研1+N”创新工程,高标准推动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两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每年滚动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 “揭榜挂帅”任务100项以上,加大 “三首一保”示范应用,突破“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的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坚持以 “双碳”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坚决遏制 “两高”项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高标准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
中国工业报:工业互联网是大国崛起、区域竞争的 “关键变量”和 “全新赛道”。请问,安徽聚焦打造工业互联网新高地,具体有哪些工作安排?
牛弩韬: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建设,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和专项支持政策,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2家,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个、在建3个,全省标识注册量达8000万;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9个、居全国第5位。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高标准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
一是坚持双轮驱动,打造高能级平台。一方面,高点起势 “建平台”,打造3家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 “双跨”平台、20家行业型和专业型平台、100家企业级平台。另一方面,示范引领 “用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 “万人培训、千企诊断”,搭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基础服务平台,每年培训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1万名,分行业分区域为2000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诊断服务。
二是坚持三箭齐发,建设高质量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独立组网+改造企业内网+标识解析网络支撑体系。大力实施5G支撑能力提升工程,加快5G网络县级以上城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覆盖。支持以IPV6、工业PON、5G等技术,以及新型工业智能网关、智能边缘计算设备改造升级企业网络。力争三年建设10个以上二级节点,实现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亿。
三是坚持多链协同,构建高品质产业生态。运用 “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 “多链协同”。建设多元化、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加快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工业互联网基金,推动资本、技术和项目加快集聚,促进区域协同、产业融合、企业融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培训基地;采取 “揭榜挂帅”等方式,重点突破智能算法、新型网络互联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安徽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