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祁晓玲
“双碳”时代来了,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工业支柱产业,是生产大宗消费品行业,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环节产生碳排放,又在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的排放。对于我国汽车产业来说,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素有 “行业风向标”之称的泰达论坛,今年的主题是 “融合·创新·绿色”。9月4日,在2021泰达汽车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国家五部委有关人士齐聚一堂,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辛国斌卢卫生续超前
吴险峰宋英杰
工信部
“双碳”目标给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在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汽车产销稳定增长,初步统计,今年1~8月汽车产销有望突破1600万辆,同比增长10%左右。1~7月整车出口100万辆,同比增长124%。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保持快速发展,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超过170万辆,同比增长两倍,市场渗透率超过10%,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占比达到20%。
虽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平稳向好,亮点纷呈,但辛国斌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国品牌汽车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方和产业产能利用率低;产业链仍存在基础材料短板,新能源汽车成本、安全性、便利性有待改善;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散点爆发可能,汽车芯片和零部件供应不足,后期稳定运行的压力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问题凸显,可能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配合汽车全产业链做好五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系列政策举措,保持相关支持政策连续稳定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保障体系。
二是立足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同步推动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和标准法规完善,协同推进电车智能、智慧道路、通讯网络、云控技术发展。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组织行业机构编制发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三是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围绕补短板贯通技术攻关,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提高产业链稳定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四是坚守安全底线,研究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推动企业健全安全运行监测体系,加大产品一致性检查力度。组织企业开展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等方面自查。加强软件升级备案管理,研究智能网联准入规范。
五是坚持全球化发展共识,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
牢牢抓住机遇 探索中国特色发展方式
“人到半山,船到中流”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对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的形象比喻。他认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替代优势尚未形成,关键环节存在短板,盲目发展存在风险等。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卢卫生认为,应充分发挥产业体系优势和规模市场优势,牢牢抓住重要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为此,卢卫生给出了五点指导意见。
一要坚定发展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科学把握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产业主体。
二要强化自主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突破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和车载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探索车电分离、充换电结合、电池租赁等创新模式,形成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与供应链。
三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民族品牌培育。在支持中国品牌汽车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鼓励中外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共创汽车品牌,加强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
四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合理高效的产业格局。要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利用充分的地区和主体集聚,加快推动兼并重组和落后产能退出,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有关规定,防范化解盲目投资、无序扩张等风险。
五要保障关键零部件供给,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要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质量安全性能,完善新能源汽车信息数据采集、传输、储存、使用等标准规范,密切关注车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和镍钴锂等战略性资源的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动情况。
科技部
聚焦核心技术 加快向市场驱动转变
“当下恰逢 ‘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变的攻坚期。”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续超前表示。
续超前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积极押注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焦点依然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方面,谁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新的竞争赛道中拔得头筹。
客观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仍然存在高级别车规级芯片短缺、新能源汽车低温充电慢,续航里程降幅大,高温安全性差、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本高等技术痛点问题,需要产业各界共同坚持科技攻关,才能彻底解决。
续超前介绍, “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按照新的三纵三横的布局,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创新链,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
首先,围绕电动汽车产业链最关键的动力电池,前瞻部署新体系动力电池、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开展无钴动力电池和工业混合态锂离子电池开发。
其次,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的燃料电池和储氢系统,以及固体氧化物电池,车载液氢系统颠覆技术,重点突破高功率燃料电池电堆、高功率、长寿命燃料电堆等核心瓶颈技术。
另外,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有环节,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高性能电驱动技术,支持线控底盘、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整车轻量化、模块化技术。
生态环境部
加强汽车行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表示,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减碳、降碳为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时期,污染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汽车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机动车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汽车保有量和产销量比20年前增加超过15倍左右,但我国汽车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与2000年基本持平。”针对下一步汽车污染防治工作吴险峰提出四点设想:
一是优化调整和提升车队清洁化水平。加快构建煤炭、石油、矿石、建材等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以铁路、水路和管道为主,短途运输采用新能源车辆的运输格局,推进多式联运,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应用。
二是强化监管要求,严格实施国六标准。推动因设计生产缺陷和耐久性要求召回制度的实施,大力推进老旧机动车提前更新淘汰,积极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汽车行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以挥发性有机物VOC治理为重点,加强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推动行业业态改善,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优化涂装工艺,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VOC治理全过程、全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发挥行业自律,开展VOC和二氧化碳自主减排。
四是在强化油、路、车统筹监管过程中继续加强与行业合作。在助力国内法规标准升级的同时,深度参与机动车全球统一技术法规研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全面提升我国机动车排放国际影响,带动机动车内燃机、零部件、测试设备等相关环保产业走出去,实现环境要求倒逼产业优化发展的作用,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商务部:
深化汽车流通领域全面改革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宋英杰则表示,汽车流通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对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汽车流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出行和运输方式有重要作用,参与汽车领域 “双碳”目标实现。
宋英杰称,汽车流通领域参与 “双碳”目标实现,应做到供需匹配、流通效率高、物尽其用等原则。在这些方面,商务部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为了推动生产和消费的更紧密衔接,商务部发布实施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推进汽车流通体系从以前单一的授权线条向网状、交融、融合体系发展;同时印发 《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积极指导地方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消费措施,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为了活跃二手车市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出了取消二手车限迁等一系列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政策,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取得了明显效果。2020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中转籍比例达到27.5%,比2015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为了推动报废机动车及零部件、材料的循环利用,商务部推动出台了 《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及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促进行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回收报废机动车增长37.8%,比2019年增长23.5%。
“‘十四五’规划对全面促进消费作出部署,提出要推动汽车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这为我们做好汽车流通与消费促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宋英杰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做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汽车流通与消费的突出问题;二是完善汽车流通政策规定,加快修订二手车管理办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梯次消费;三是加强部门协同,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完善新能源汽车报废体系,助力 “双碳”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