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将聚焦“补短铸长”
■ 钟琪勰 8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 (以下简称 “供应链大会”),将于10月15~16日在重庆市召开。本届供应链大会主题为“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全力支持本次大会。 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供应链重构时不我待 当前,汽车行业正在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坚持创新驱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如火如荼。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加之双碳目标的驱动,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预计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将保持在40%以上,到2025年新车占比将突破20%。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车用芯片、操作系统、软件服务、计算平台等大大拓展了关键资源覆盖领域,数字化成为汽车产业生态链上的主牵引,在中国巨大市场的拉动下,与传统供应链的融合加速,共同构建完整的、区域性产业链保障体系,支撑“双循环”畅通,这将为国内外零部件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更给科技创新型企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链中部分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依旧存在诸多 “卡脖子”的环节,需要行业研究如何在新的产业环境下补链、提高产业安全性;当前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快速发展,部分供应链上的企业形成了一定优势,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则需要 “铸长”。在 “新四化”趋势下,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融合发展。融合既有传统与新兴领域的融合,也有跨产业的融合。融合是供应链未来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产业安全的必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曾撰文指出,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继续完成 “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聚焦热点难点痛点共谋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2021年是 “十四五”开局之年、两个100年交汇之年,是产业结构重塑,融合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汽车产业深度调整、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年,更是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补短铸长、构建产业新生态的关键之年。 作为政、产、学、研、用和媒体精英倾力共举的中国汽车供应链盛会,供应链大会将以全球视野,聚焦供应链产业,明确战略方向,汇聚产业管理者、业内主流供应链上企业高层及顶尖专家等行业精英人士,共同探讨产业政策,交流分享技术,研判产业趋势,展示创新成果,进而促进产业国内国际互动,凝聚产业链条上下齐心,共谋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在发布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李桂新介绍了2021年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有关筹备情况。围绕 “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这一主题,大会紧扣当下产业发展痛点和企业、行业关注点,设置了 “1个大会论坛+六个主题论坛+X场活动”。 大会论坛主要研讨汽车产业在 “新四化”趋势下,产业链供应链补短铸长的策略,以融合创新为手段,聚焦产业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实现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大会论坛上将发布《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报告 (2021)》及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 据介绍,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 (2020~2021)》(简称 “汽车零部件蓝皮书”)将紧密围绕国内外汽车供应链产业热点、难点、痛点话题,从不同维度、各个层面梳理当前及未来我国汽车供应链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切实、有效地应对举措,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产业铸长补短、融合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贯彻落实 “实施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汽车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体思想,着力稳定和优化汽车供应链,鼓励汽车行业供应链创新发展,在产业内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开展了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并将在本届供应链大会上正式发布评选结果,以期通过优秀成果展示,为供应链创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激励企业提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汽车供应链全链条,助力构建安全可控汽车产业链,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行业关注话题,供应链大会设置6个具有针对性、各具特色的主题论坛。包括:“‘双碳’目标下绿色汽车供应链新生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的汽车供应链新机遇” “跨界创新,打造智慧车联新体验”“汽车 ‘芯片自由’新进展” “汽车材料新动态” “线控底盘与传统零部件新发展”六个主题论坛。主题论坛以主题发言为主,辅以圆桌对话,听众互动等,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