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嘉宾是商务部原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经济商务参赞周世杰。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管理相关政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周世杰对中国入世后汽车行业开放发展具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问题一:请您谈一谈中国 “入世”后,汽车产业的政策制定与调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世杰:2000年末,中国加入WTO谈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进入到签署文本的最后阶段。在汽车行业领域,主要条款是由中美、中欧谈判的结果确定的,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法律文件,中国汽车行业的相关承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降低汽车产品进口关税;二是逐年提高汽车及关键件进口配额,直至2005年1月1日取消;三是修改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使之与WTO规则相符;四是开放包括汽车金融在内的汽车服务贸易领域。
问题二:您提到的这些调整,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周世杰:中国 “入世”,一方面使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汽车生产企业能在更大范围内,学习借鉴和采用国外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对汽车工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且长远的影响大于近期的影响。首先,是完善进口配额管理办法;其次是调整汽车产业政策,提高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再次是建立关于汽车流通、汽车销售、汽车金融等领域的管理办法,完善汽车产业监管体系。
“入世”以来,国内汽车产业无论是产销规模、自主品牌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受益于加入WTO所推动形成的体制环境。通过政府、行业等共同努力,汽车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产业大而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发展滞后、主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同时,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交通等瓶颈制约也日益严重。从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良好的改善,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管理体系,以提高中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
问题三:当前正处于分阶段逐步放开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的进程中。请您谈一谈对于今后的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有哪些看法?
周世杰:改革开放初期,合资股比限制为薄弱的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保护,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获得了市场红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为了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吸引外资,鼓励引进长期投资,已逐步成为国家扩大改革开放的重要课题。此外,中国放宽对汽车外资股比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外国汽车生产商可随意在中国设立汽车生产企业。现有的市场准入和项目投资要求以及对于生产商和产品的监管规则仍然存在,除了需要遵守中国的各种规定和监管要求外,外国汽车生产商还需要面临因产能过剩而暂停批准汽车投资项目的问题。
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此时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国家以更大力度推进开放,以扩大开放促发展、促创新,推进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层面提出基本放开制造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对汽车产业股比限制采取逐步放开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开放股比也能够提醒自主车企认识到只有经过市场考验才具备长期生存的能力,能从根源上突破自主车企依赖政策、寻求保护的心理。
同时,全面放开股比限制能够有效助推中国汽车民族品牌向上发展,当前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技术创新应用将成为未来赢得市场的第一武器,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国内车企将在开放竞争中让自主研发能力、市场适应能力、渠道管控销售能力都得到飞速提升,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对于民族汽车品牌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面向未来发展,对于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是完全赞成。
问题四:请您谈一谈未来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期望。
周世杰:在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汽车新旧动能发生转换,在汽车产业注重资本和市场开放的同时,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实力逐步突破、国家战略鼓励扩大开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我认为, “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进出口业务有望继续稳中向好。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未来五年产业全球化发展想要取得新突破,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以形成有效的政策保障、构建完善的行业机制、打造强势的自主品牌,全方位应对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化不断向前迈进。
下一步,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应把握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汽车产业转移和调整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助推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推进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加强汽车产业治理体系及管理水平、培育全球驰名的民族汽车品牌,最终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汽车强国梦。 (泰达汽车论坛组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