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曾任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产业协调司司长。本期访谈,他围绕 “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与影响”这一话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
问题一: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制定时代背景是什么,产生过哪些重大影响?
陈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汽车工业由于长期封闭自守,汽车企业的技术、产品、管理等各方面比较落后、不仅是汽车、整个制造业基础都很薄弱。当我们打开国门看世界,发达国家新颖的眼花缭乱的汽车产品吸引着我国消费者。由于无法满足需求和进口高关税的阻碍,各种走私逃税现象层出不穷,同时各地生产汽车的激情高涨,项目遍地开花,但又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出现了上百家汽车厂生产不到百万辆汽车的现象。李岚清形容当时汽车工业的现状是散、乱、低、慢。面对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在邓小平 “轿车可以合资”批示的鼓励下,国内企业也纷纷寻找合资伙伴,这期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等项目纷纷建立起来,各政府部门依据职能纷纷出台各种文件管理汽车产业,既有缺位问题也有相互矛盾现象,有时让企业无所适从。1993年,有着汽车背景和情愫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要制定汽车产业政策。当时国家计委根据这个批示,开始酝酿起草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要制定汽车产业政策,什么叫产业政策?比较倾向的说法是: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称。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弱小民族产业的成长。
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称得上是弱势产业。1992年生产了108万辆汽车,其中轿车生产了16.3万辆,花了25亿美元进口CKD组装。我们一致认为产业政策很重要的内容是规范政府部门的管理,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研究、讨论、起草了产业政策的初稿。后经过座谈讨论,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于1994年3月12日正式发布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产业政策,以前没有任何范例,是一项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工作。特别是我在了解了石化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造船与轨道交通,以及轻工纺织和食品烟草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后,更加感觉到当年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
1994年的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由于是我国第一部行业性质的产业政策,大家都有新鲜感,当时争议不大,甚至作为后续不少行业制订产业政策的范本,今天尽管有许多不同意见,但我认为:一是许多人对政策出台当时的背景情况不甚了解;二是当时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思路确有一些局限性,这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
问题二: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现调整,是从哪些方向进行考虑的?
陈斌:从1994~2004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产业管理不断规范、汽车市场不断壮大,2002年国产汽车销售324.8万辆,同比增长36.7%。主要跨国汽车企业纷纷而至,整车合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产业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而相应的政府管理行业的政策和手段也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原有的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就是我们考虑制订新的产业政策来替代原有政策的背景。新的产业政策既要符合WTO规则和我国加入时的承诺,又要采取与时俱进的各项措施。
2004年的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1994年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比较,新的产业政策有了如下变化:一是取消了与世贸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做承诺相违背的部分,如要求外汇平衡、国产化比例和出口承诺的政策等。二是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强调依靠法规、技术标准引导产业。三是提出了品牌战略,重视汽车企业建立品牌销售和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国内汽车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引导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五是引导汽车消费行为,鼓励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六是规范汽车市场秩序,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七是促使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为消费者使用汽车创造条件,打破地方保护和分割市场的行为并实施规范管理。2003年10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经国务院同意,2004年5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8号令发布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后,我在与日本通产省的同行交流时表示过,希望这是中国最后一个汽车行业的产业政策,如需再出台,则争取以 《技术法规》的形式出台,这样政府的管理将会更规范。
问题三:请您在为我们阐述一下2009年发布的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存在哪些重大意义?
陈斌:从2004~2009年,在新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汽车工业逐步走向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2008年8月份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汽车市场急剧萎缩,我国汽车产销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产业发展一时陷入困境。汽车工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了诸多的矛盾,必然要有一次大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倒逼机制。与此同时,我国整个制造业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抓紧制订实施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以此作为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同时明确了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我们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制定出汽车、钢铁、装备、造船、石化、有色、轻工、纺织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次审议通过。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是汽车产业,这主要是因为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调控政策的立足点是扩大内需、引导消费。通过鼓励汽车下乡、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鼓励汽车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以及规范和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等措施,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觉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由于政策是以鼓励消费为主,市场反应极为热烈,2009年当年汽车销量就从2008年的935万辆增长到2009年的1380万辆,同比增长65%左右;2010年比2009年同比增长32%左右,达到1826万辆,两年翻了一番。由此可以看出,当一个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的时候,国家出台以鼓励消费为主的政策,其效应远远超出指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以上是我就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起草的背景以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结合工作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需要强调的是,政府采用产业政策来指导或者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并不是唯一的手段,特别是不同产业产生的效果可能会不同,汽车因有企业和产品公告 (目录)的约束,效果更好。我认为,未来政府对产业的管理应走向法制化,利用行政法规加标准 (称之为技术法规)的手段进行管理,远比红头文件加标准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
(泰达汽车论坛组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