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陈忠华 闫起磊
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西柏坡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主席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座谈时郑重表示:“党面临的 ‘赶考’远未结束。”
在西柏坡, “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穿越时空,回响激荡; “‘赶考’远未结束”的谆谆教诲,呼应时代,催人奋进。
考题——“两个务必”的深邃思索
【红色足迹·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并主持召开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 “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 “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红色历史·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有着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 “两个务必”的号召。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牢记 “两个务必”】
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村民陈锁平参加了2013年的座谈会,他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还是总书记对 “两个务必”的深邃思索。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景区常年售卖纪念品的陈锁平,流利地背出 “两个务必”。
陈锁平说: “宣传 ‘两个务必’是老区党员的自觉。”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这是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行动标尺。”平山县委书记张前锋说,平山老区牢记总书记谆谆教诲,无论是决战脱贫攻坚,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坚持把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践行 “两个务必”转化为行动自觉。
答卷——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红色足迹·总书记的牵挂】
“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区发展,在座谈会上,他对干部包村等帮扶措施追问得很细。”参加座谈会的西柏坡村村民闫上青回忆说, “总书记跟咱老百姓亲,一直牵挂着西柏坡人民。”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把乡亲们更好团结凝聚起来,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红色历史·老区平山的光荣】
革命战争时期,平山有5万多人参军参战,近万人为国捐躯,涌现出了平山团、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人物。
和平建设年代,为支援修建岗南和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老区又奉献出13万亩良田,10万多人搬上高岗旱岭重建家园。
西柏坡镇镇长张荣说,全镇辖有西柏坡村、梁家沟村、北庄村等16个行政村,都是水库移民村。革命时期有200多名西柏坡儿女光荣牺牲。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人民又从“米粮川”搬到高岗旱岭,人均耕地从原来5亩陡降为0.3亩。
【决战脱贫攻坚】
“最好的干部派到扶贫一线” “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带动、点对点帮扶” “政策找户、户找政策、逐人核查”……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平山县汇集力量决战脱贫攻坚,不打赢,不收兵。
基础设施提升,旅游短板补齐,新业态增多……西柏坡步入发展快车道。
“天线入了地,柏油路通到家门口,还用上了抽水马桶……”闫上青一一盘点说, “西柏坡过上了 ‘青山绿水红日子’。”
2018年,平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此后,平山连续在省级脱贫成效年度考核中取得 “好”的成绩。
“脱贫摘帽,与全国人民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西柏坡镇党委书记陈东亮说,他们正遵照总书记嘱托,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力奋斗乡村振兴。
赓续——走好新时代的 “赶考路”
【红色足迹·9月会议旧址】
2013年7月11日,在9月会议旧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总书记指出: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表示: “‘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 ‘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 ‘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红色历史·9月会议】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有一座不起眼的长方形土坯房,里面只有几张桌子和几把长凳。这里便是著名的9月会议旧址。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即9月会议,提出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要求军队向前进。会议作出关于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增强纪律性,还强调要继续克服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的成分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不良现象。
【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76岁的闫青海是西柏坡有名的义务讲解员,也是一名老党员,他经常来9月会议旧址,向游客讲述他的传奇故事。
“我这辈子有两大幸事,一个是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救过我的命,一个就是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座谈。”闫青海感慨,他的命运与党的百年历程紧密相连。
1948年秋,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一场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碾子上,本想就此放弃。没想到,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后来曾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闫青海,带领村里年轻人外出 “闯荡”增收,还带头发展旅游,开了全村第一个 “农家乐”,经营起第一艘观光船,成为村里首个 “万元户”。
“生在解放区,长在新中国,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安享晚年在新时代。”闫青海说,他经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这些巨变,哪个不是靠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闫青海说,虽然年纪大了,但他 “一辈子都不想犯懒”,还要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余热,坚持宣传西柏坡精神。
充满干劲的还有梁家沟村 “70后”党员陈素梅。她在西柏坡开了20多年餐馆,从最早一间平房到后来三层楼饭店,生意越做越大。但今年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后,陈素梅决定放下生意,腾出更多精力服务村民。 “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她说,村里正 “二次创业”发展集体经济, “我得带头干!”
“机遇不等人,只争朝夕。”在北庄村,30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丹忙个不停。她说,接力乡村振兴,还要壮大自身产业,北庄正加快融入西柏坡红色旅游,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