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循环 钢铁检测标准国际化亟待推进
■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在检测方法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国家标准726项,行业标准245项,全面覆盖力学、化学、腐蚀、金相、物理性能、无损检测等领域,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日前举行的2021首届钢铁标准与检测技术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质量处处长黄先琼做出上述表示。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在联合重组、绿色发展、智能制造、质量提升、碳排放等方面不断发力并取得新的进展。2021年标准化工作要求,围绕金属材料力学、化学等6个领域提出新型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满足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于下一步工作,黄先琼提出三点建议:要充分发挥标准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标准化工作与检验检测工作的紧密结合;要加快我国检测标准的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编制发展规划 完善检测标准体系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我国钢铁领域检测标准化工作,首先是编制好钢铁领域检测标准 “十四五”发展规划。国标委、工信部在2021年标准化工作要点中分别提出制定标准化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标准升级行动等要求。钢铁领域将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编制实施好钢铁领域检测标准发展规划。 “钢铁领域检测标准发展规划要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突出碳排放管理、材料全生命周期、特殊性能等重点检测标准的制定。”张龙强强调。 其次是扎实做好检测标准的研制。检测标准是整个钢铁标准体系中的基础通用标准,是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方法,是确定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特性的手段。张龙强表示,钢铁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将制修订的项目优先向检测方法标准倾斜,加快完善检测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协调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的力量,重视检测技术与标准研制的协同推进,加强检测理论、方法的基础研究,强化检测方法的应用验证试验。另外,强化检测标准的宣贯与实施。检测标准中包含了原理、设备、程序和方法等,对标准的正确理解和严谨实施是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保证。 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光辉表示,中科创新成立30多年来,作为无损检测解决方案的综合供应商,深耕工业无损检测装备制造,比肩全球顶尖技术水准,将打造民族精品作为发展目标,今后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竭尽所能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引领发展方向 强化标准支撑引领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讲述了我国自研测试设备的发展历程,从2006年的高温原位观测试验机到2021年的1600℃蠕变疲劳试验机,并阐述了金属材料性能减量测试的科学基础,包括尺寸效应、试样表面状态影响、变形/断裂机制一致性等。 “引领减量化测试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原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包括高通量、智能化、原位在线等。”涂善东说。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颜庆云以纳米力学测试的几个独特应用实例,包括牙釉质-本质力学性能、多晶材料晶界强度、自驱动折纸机器人的研发等,介绍了常用的纳米力学测试方法和率跳跃方法等前沿技术。 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原秘书长陈卓提出了电工钢产业发展及配套检验方法标准的发展建议:加快电工钢核心装备的全面国产化、紧跟下游能效升级步伐、实现电工钢产品升级、大力开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用电工钢、扩大高级别取向电工钢量产、提升推荐标准权威性及加快电工钢标准的修订等。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军用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段锐宁表示,展望未来,标准与检测工作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必须高度重视重点领域标准预先研究、技术验证等相关基础条件建设工作,补足新兴领域标准符合性检测能力短板,推动标准符合性检测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认。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杨植岗介绍了大尺寸材料成分、结构、力学性能的跨尺度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同时详细讲解了中子成分和残余应力高通量表征技术及其在推动高铁轮轴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2021首届钢铁标准与检测技术发展论坛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主办,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来自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各分委员会以及钢铁、有色、机械、船舶、电力、石化、建筑等行业的企业、质量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高校、设备仪器厂商等单位的近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