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潮起长江口 逐梦新高地
——自贸区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 新华社记者 姜 微 何欣荣 杨有宗 上海外高桥,万里长江在此一路向东,汇入茫茫东海。 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外高桥挂牌,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 “国家试验”就此启航。 8年前,东海之滨啼声初试。 8年后,证照分离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从上海自贸区走向全国。以上海自贸区为 “领头雁”,我国已分批设立21个自贸区,覆盖东西南北中,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劲动力。 风从东方来 中外企业 “海阔凭鱼跃” 穿过标志性的 “海鸥门”,就进入了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热土,云集了数万家外资外贸企业,是中国自贸区战略启航的地方。 “全球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和其中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这里是观察中国和全球经济互动的绝佳窗口。”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信息中心主任戴擎宇说。 成立于2003年的松下采购 (中国)有限公司,很早就注册在外高桥,为松下集团在华100多家企业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2020年底,依托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的 “全球营运商”计划,松下采购 (中国)有限公司有了一个新名字:松下电器全球采购(中国)有限公司。 松下采购是一个缩影。2013年成立以来,上海自贸区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先后推进实施了1.0版、2.0版、3.0版等三个总体方案,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得益于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制度环境,中外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可以很方便地做全球生意。 从上海自贸区出发,我国自贸区布局不断优化扩容。商务部统计显示, “十三五”期间,全国新设17个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1个,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2020年,我国自贸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7.6%的外商投资和14.7%的进出口,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好试验田 制度创新永不停步 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表明,上海蝉联全球第三,稳居 “纽伦沪”顶级金融中心之列。这背后,离不开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开放支撑。 “1000人左右的员工团队,只是我们的起跑线。”站在上海中心大厦的办公室里,摩根大通证券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朴学谦信心满满。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1项措施,其中包括将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2019年3月,摩根大通证券 (中国)有限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成为国内第一家新设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 在朴学谦看来,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一直发挥着扩大金融开放的 “国家试验田”作用。 上海自贸区成立8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向全国复制推广。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未来浦东还将在制度型开放上大胆探索、创新突破。 新片区发力 为国家探新路、谋突破 环顾当今世界,传统贸易体系和国际治理体系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变革。抓住新一轮变革机遇,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定位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临港新片区,一出生就拿出了非凡的干劲。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临港创造的 “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之一。以 “特斯拉速度”为样本,临港开展 “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等多项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已形成 “一个月洽谈签约、三个月启动供地、六个月实现开工”的工作标准。 “在临港新片区,平均每天有一个重大项目落地。”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2020年,临港新片区共签约重大项目365个,涉及投资额超过2542亿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临港正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临港新片区继续保持火热势头,每天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100多家。随着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实行 “六特”的全新海关监管机制,以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风险防范体系初步建立,临港新片区对上海以及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 “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充分发挥新时代改革开放 “试验田”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试制度、探新路”,全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