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大显身手 医疗健康信息化空间广阔
■ 刘九如 冯锡平 在全国上下展开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显身手,助力战“疫”:5G推动远程会诊﹢远程探视,大数据成为疫情分析 “神器”, AI帮助缩短病例确诊时间,无人机喊你戴口罩,区块链让公益信息更透明……这些既让社会各界大开眼界,也引发信息化专业人士的深入思考:从此次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建设还将在哪些方面赢得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产业的发展? 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大数据、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经广泛深入,未来将进一步加快。 各地在遏制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大数据技术与产品。基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和金融支付平台大数据,各地疫情防控部门可以精确分析疫情暴发前后的人员流动情况,识别被感染者的活动轨迹,预测和掌握分散到各地的隐性感染者,多个城市上线的 “疫情地图”可供市民及时了解信息,群防群治共抗疫情。 机器人、5G、AI等技术和产品在医疗机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5G云端的智能医疗机器人已进入各大医院开展护理、清洁和消毒工作,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风险,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广州推出的首个测温5G警用巡逻机器人能够识别过往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并快速测量体温。多家医院采用基于AI的诊断算法来快速诊断病例。2月1日,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度缩短了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可以预见,疫情过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一定会进一步加快在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更加广泛深入应用的步伐,我国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加速更新,辅助决策、辅助医疗等技术也将更快涌现,从而为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流量加速增长,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期。 此次疫情暴发成为拐点。与社交、支付类软件相比,互联网医疗类软件的用户流量分散,迭代及功能完善速度较慢。疫情蔓延、人员不能流动的现象促使患者纷纷转到线上咨询,互联网医疗平台流量大增,全国各地、各大医院都推出了在线咨询门诊。腾讯智慧医疗、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等诸多互联网公司组成的 “在线医疗军团”接诊量也大幅增加,成为传统医疗之外的重要医疗资源补充。 在此次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或者疫情过去之后,互联网医疗一定会赢得更好的发展,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盈利模式也将逐渐成熟。我们相信,未来5~10年,互联网医疗将展现独特的风景,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是高质量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产业近期发展的重点。 《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文件的出台,为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们从此次疫情的防控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异常重要。疫情过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互联网医疗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数据规模将不断扩大,质量也将不断提高,应用价值将更加凸显,必将成为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宝贵的核心资产。因此,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更加精细地推动大数据应用,已经或必将成为近期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重点。 四是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传统大型IT企业及电信运营商将加速抢滩布局,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信息化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除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厂商外,腾讯、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其在大数据及AI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已经开始抢滩布局智慧医疗。华为等传统大型IT企业及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凭借其在5G相关产业及云计算方面的优势,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在基于5G的远程诊疗、远程手术、5G急救车、无线监护、医疗设备监控管理等方面开始发力。 通过此次防控疫情阻击战,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快,这将为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传统大型IT企业及电信运营商进一步加快进军医疗健康领域提供良好契机。 转型发展的三点建议 从此次疫情防控情况看,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处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低,电子病历普及率低;健康医疗大数据短期内不具有交易和利用价值;信息化人才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医疗卫生和健康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以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子病历建设,打通信息孤岛,建立相关考核指标。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10日,国内通过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只有85家,仅占全国总医院数量的0.26%。同时,国内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标准都不一样,甚至有些医院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各医疗机构急需从底层按照标准化、结构化、规范化的原则产生和积累数据。 作为近两年来国家医改的重点,推进县域医共体并让患者下沉至基层,已被视为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建议,各地卫健委及相关主管部门应以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以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为入口,加快推进电子病历建设,打通信息孤岛,并将国家相关要求作为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二是加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在医学高等学校教育中加强医疗信息化本科专业建设。 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 《2017-2018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从调查的反馈结果看,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资金支持成为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障碍,比例高达67.98%,部门人力资源不足、供应商缺乏提供满足需求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信息化投资回报无法量化、缺乏医疗信息化标准等因素的比例分别为54.34%、46.49%、42.77%和29.13%。 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三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增加信息化资金投入比例,并出台相关的考核办法,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式普及电子病历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注重医疗大数据的积累。 针对医院信息化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相关医疗机构应通过重点培养数据专家、医疗信息化专科人才、医疗领域信息安全专家等几方面的人才,以及注重信息化专业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医疗信息化本科专业建设等措施来缓解。 三是通过立法明确数据产权归属,成立国家级大数据管理机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针对公共大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建议国家应加快大数据立法工作,尽快明确数据权属主体资格,确立数据采集的法律范围和限度,确立数据存储的内涵及存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以此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作者系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