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 我国绿色供应链呈三大发展趋势
■ 毛 涛 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融入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推动链上企业持续提升环境绩效,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助力消费升级。 进入21世纪,绿色供应链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发达国家绿色供应链实践日趋成熟的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加大了相关制度建设及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为绿色供应链制度及实践创新贡献了中国力量。我国的绿色供应链实践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制度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通过出台与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法律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两类主体发挥作用。从政府角度讲,政府主要依据法律政策授权,通过财政、价格、税收、政府采购等方式,营造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氛围,引导更多的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 从企业角度讲,相关法律政策对企业的用地、用能、用水、用材、污染物排放等情况提出了要求,为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参考。 “十三五”以来,绿色供应链政策制定步伐明显加快,仅2019年就出台了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电子电器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机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从政策出台的层级和频率,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绿色供应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将会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制度环境。 二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比较陌生,不知是什么,更不知从何入手。通过出台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可以为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提供必要的模式参考。2017年出台的《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提出了制造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式,在绿色供应链标准制定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近些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标准研究工作,将绿色供应链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支持了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纺织行业等领域2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地方也进行了相关尝试,比如天津发布了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 《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指南》。从2016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开展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支持 “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方向的项目,同样会催生出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标准。 当前我国还处于绿色供应链实践的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有意向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倾向于参照相关标准,构建管理体系,同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基本类似。就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而言,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绿色供应链实践深入,考虑到效率、经济等因素,一些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通常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创新,在标准化的模式之外,势必会出现更多创新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三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将由大企业扩大到中小企业。从当前实践看,率先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往往是大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参与度并不高。随着环境保护立法的加强和执法的趋严,特别是环保督查工作的开展,逐步扭转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上游企业一旦出现环保违规,很有可能出现零部件断供而导致停产的风险。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并尝试打造绿色供应链。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随着绿色采购、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领域相关法律政策的落地,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将会从中受益,在大企业引领的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去关注和打造绿色供应链。 (本文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