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上海都市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稿件来源:本报讯
“十一五”期间,上海都市产业努力克服市场竞争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内外部不利因素,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积极应对新形势,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抓住扩内需和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发展机遇,产业总体上进入平稳发展期,部分行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上海都市产业是依托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型城市具有的信息、人才、资金和消费市场等资源,以轻纺产业为主要内容,以都市型产业园区 (楼宇)和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按照 “经济生产、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要求,所形成的具有较高就业和经济效益,并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产业。 科技创新 促产业升级 一方面上海市将都市产业作为上海 “两化融合”2010年重点发展的四个行业之一,加大了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提升了消费品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如光明乳业2009年在加强供应链管理节约了6000万元成本的基础上,2010年作为业内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实施WCM(世界级制造)管理系统的公司,在乳制品生产利润缩小的背景下,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前提,通过提升成本控制能力、管理水平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180%,维护成本下降50%,综合效率提升40%。 另一方面推进都市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如高性能耐高温纤维材料芳砜纶千吨级产业化项目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实现产品出口,填补了我国在耐高温纤维市场领域的空白,目前,已经研发出系列耐高温防热服。年产1000吨绿色纤维Lyocel产业化项目已完成了1.5亿元的投资,进入中试阶段,技术和工艺均为国家级发明专利,打破了奥地利 (兰精)Lenzing公司对环保型化纤高新技术的市场垄断。 2010年2月份,上海正式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 “设计之都”,上海正不断加大创意设计产业的扶持力度。各知名企业纷纷注重产品设计创新,逐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如美特斯邦威公司总部进入上海后,发展了300人的设计团队,不断创新产品设计。奔腾电器与本土设计公司合作,开发了电饭煲、剃须刀等系列小家电,不断拓展新市场。尚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了服装设计师孵化器,为中小服装设计师工作室提供服务。由第十七棉纺厂改造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亚洲第一秀场。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已拥有企业交流中心、打样中心、设计中心等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已引进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国的海外设计师及工作室,已入驻纺织企业约150家。位于上海松江区的时尚硅谷创意园,与中国纺织协会紧密合作,致力于打造成为纺织自主品牌企业的二次创业园,目前已签约和意向进驻的有30多家知名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自主时尚品牌 重点扶持一批消费品行业自主品牌项目建设。例如上海家化在拥有 “清妃”、 “六神”、 “美加净”等传统品牌基础上,近年又开发了 “家安”系列清洁用品等,并且在成功运营 “佰草集”品牌的基础上推出了高端品牌 “双妹”。美特斯邦威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推出了ME&CITY品牌,企业于2008年8月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知名休闲品牌。又如,上海博士蛙集团采取多元化品牌战略,目前旗下拥有自主核心品牌博士蛙、Drfrog及哈利波特、网球王子等授权品牌,致力于打造中国儿童消费品领袖企业。上海纺织控股集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与时尚媒体合作开展 “魔法天裁”大型时尚设计师选秀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本土原创设计师的发现与培养渠道,共同推出了 “EY”服装品牌;日前,又推出了 “Prolivon”原创高端品牌。 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根据工信部 《关于下达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的要求,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进行调整,已完成上海集祥印染有限公司、上海亚伟洗染有限公司、上海青浦白鹤洗染有限公司等三家印染企业的关停,淘汰产能2294万米以上,超额完成了2000万米的目标任务。 下一步,上海市将结合都市产业规划和轻纺产业结构调整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结合上海实际,持续推进上海都市产业转型发展。 规划引领、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和各相关协会的纽带作用,着力加强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导向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规划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多听听产业推进部门和有关协会的意见,多学学优势企业的实际做法;探索由协会牵头、政府扶持,加强与各类风投机构和产业基金合作,在中小企业融资、盘活存量、整合产能、做强品牌等方面形成一批产业联盟;引导企业自主共享相关资源,降低竞争成本,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走自主品牌和产业链整体品牌的发展道路。 规范管理、用好政策。针对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以创新驱动为基本手段,在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制订完善一批产业政策,并依托区县放大政策效应,积极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并用好现有政策,努力破解企业融资瓶颈;与媒体合作搭建了宣传平台,以专栏方式加强优秀企业的宣传;以政府招投标方式,选择知名高校,重点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中高级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 借力政策资源。比如,工信部和发改委自2009年起在技改方面有相关的技改资金予以支持,其中明确划分出一定额度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尚经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