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
稿件来源:本报讯
日前,本报记者在黑龙江省相关部门获悉,2010年以来,该省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有关人士介绍,黑龙江省新能源利用主要有风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垃圾发电。仅2010年,该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308.2万千瓦,共发电6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3.4%,实现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2%。 风能资源位居全国前茅 据相关部门初步测算,黑龙江省风能资源总储量2392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资源储量约为172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资源储量排在内蒙古、新疆之后,居全国第三位。从该省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来看,开发前景广阔。 据悉,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在风力资源开发方面起步较晚,1992年才开始对该省密山市北山和该省木兰县蒙古山两个点进行风速测试。2003年,全省仅有木兰风电场一期工程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装机容量0.36万千瓦,资源已开发率较低,发展潜力巨大。2005年末,风电场发展到3座,总装机容量5.25万千瓦;2008年末,风力发电厂发展到12个,主要分布在该省依兰、桦南、伊春、富裕等地。2010年末,黑龙江省风力发电厂发展到34个,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91.5万千瓦,累计发电33.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3%,其中上网电量32.5亿千瓦时,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66%。 水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据介绍,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河流众多,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84.3万千瓦,约占东北地区的50%,年可发电757.04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量832.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28.3万千瓦。其中小水电资源 (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技术可开发量159.6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47%,具有蕴藏量大、分布面广、相对集中的特点。可开发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市、县有21个,主要分布在该省大兴安岭、张广才岭、肯特阿岭、太平岭等山区及丘陵地带,集中在黑河市、伊春市和牡丹江市。 为加快水电产业发展,黑龙江省政府通过采取发放优惠贷款、降低增值税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发展小型水电,使小水电资源成为该省省内最早进行开发也是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牡丹江水力发电总厂是黑龙江省惟一一家大型水力发电企业,承担黑龙江省电网调频、调峰功能。该厂所属的莲花发电厂、镜泊湖发电厂2010年发电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累计完成发电量1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2.5%。 截至2010年末,黑龙江省共有小水电59个,总装机容量94.4万千瓦,发电量为2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4%,上网电量20.6亿千瓦时,资源已开发率为59.1%,实现增加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水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生物质能发电成效初显 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是农业、林业大省,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秸秆作为农作物副产物,广泛分布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历来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该省每年秸秆总产量4000万吨,折合标准煤1856万吨;薪柴合理开发量400万吨,折合标准煤228.4万吨;柴草合理开发量380万吨,折合标准煤179万吨。各种有机废物是指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畜禽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以及城市垃圾,全省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鲜粪尿约2.5亿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212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约3.27亿吨。 为此,黑龙江省非常重视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农村能源工作,借助生态省建设和实施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发展畜禽粪便转化沼气的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和秸秆气化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止到2010年末,黑龙江省共有生物质能发电厂12个,发电设备装机容量21.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比上年降低7.4%,其中上网电量5.4亿千瓦时,实现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建成3座装机容量为6900千瓦的垃圾发电厂,全年发电量374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增加值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日可处理垃圾600吨。(本报记者 由庆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