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市长 侯淅珉
安徽省铜陵市是新兴的现代工贸港口城市,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成员,也是安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铜陵自然资源丰富,是 “中国古铜都”,铜储量占安徽省的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安徽省之首。铜陵市市长侯淅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十一五”工业表现良好
中国工业报: “十一五”期间,铜陵市工业经受诸多了严峻挑战并取得良好表现。请您谈一谈过去五年铜陵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侯淅珉: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总领,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千百亿”工程为抓手,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群经济、特色经济,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较好完成了 “十一五”工业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成倍增加。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实现再造 “工业铜陵”目标。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301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主营业务收入1251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4%;规模企业达到319家,较2005年净增160家。
运行质量全省领先。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利润、利税分别达123.75亿元和181.6亿元,分别是 “十五”的3.31和3.42倍。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和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520余项。
工业能耗显著下降。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责任目标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2.739吨标准煤下降到到2009年的2.147吨标准煤,总体下降幅度21.6%,对全社会节能贡献率达90%以上。
继续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
中国工业报: “十一五”期间,铜陵市取得的成就是可喜的。请谈一谈 “十二五”期间,铜陵市工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侯淅珉: “十二五”是铜陵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着力点,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实施 “1234”行动计划,到2015年,全市五年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实施4大工程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到 “十二五”末,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初具规模、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企业集聚集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8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把铜陵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工业结构优化的工业强市。
到2015年,力争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两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推进 “两型”工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充分利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铜、电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钢铁冶金、建材、电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促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上,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中小企业走 “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产业联盟和产业集聚发展。
在发展重点方面,围绕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条件,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科技领先、有战略影响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铜加工和电子基础材料产业优势,跟踪引进高性能铜基新材料生产工艺等前沿技术。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延伸、产业配套和规模扩张,力争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晶体光学材料、新型电工薄膜材料、冶金粉末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新型材料领域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积极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为支撑,具有较强配套能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加快发展大型矿冶环保专用设备、环境监测设备,推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大对多晶硅和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形成多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光伏产业链,支持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支持列入国家 “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聚丙烯微孔薄膜、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建设。(本报记者 安再祥通讯员 张进 吴自力 王伟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