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加价缘何屡禁不止
稿件来源:本报讯
3月14日,北京、上海、重庆、长春、香港、澳门等21个城市的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维权报告,认定汽车经销商针对紧俏车型的 “加价售车”系违法行为,实际上是收取商业贿赂。 近两年, “加价售车”虽是不被消费者认可的一种售车方式,但也算是行业内部的一种 “潜规则”。在中国内地渐呈公开化、外表合理化的趋势下,对于一些紧俏车型,只要你想买,都得被 “潜规则”一下。笔者走访发现,一些一直对外宣称 “供不应求”的多款SUV车型,消费者只需出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 “加急费”,就可以提前提到车。除了直接加价外,不少车型还以搭售精品、从异地调车手续费等方式,变相加价。以搭售精品为例,部分实际价值仅数千元的精品,却以数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 尤其是2009、2010连续两年的车市 “井喷”行情,更是令加价行为发展到了不加遮掩的疯狂地步。那么,缘何加价行为屡禁不止?而这次全国各地消协携手站出来对于加价售车行为的抨击,又是否能够真正对目前车市中的 “加价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呢? 首先,在 “加价售车”的背后,“供求决定价格”成为厂家和经销商堂而皇之加价售车的理由。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买车的人就是爱炫富”成为推波助澜的主要社会心理。而相关法规执行不力,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则对 “热销车型”加价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其次,对于经销商存在的加价行为,汽车厂家的态度都显得很暧昧。不少汽车厂家认为,加价行为应视为车商自身行为,不鼓励也不干涉。有一些厂家则表示,对于车商的加价行为,他们想管,但 “有心无力”。其实,厂家的 “暧昧”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他们自己在向经销商采取 “强行搭售”,也就是说,每向经销商供一辆车,就必须以搭配几辆滞销车型为 “代价”。这些滞销车占用着大量的资金,经销商为了完成销售,只能平进平出,甚至赔钱卖车。所以想通过对热销车加收一些费用,把损失弥补回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厂家对于车商的加价行为只能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连自己都无法“严以律己”,也就不便再 “强施于”车商。 再次,汽车销售是不是真的那么紧张,以至于需要加价提货呢?不尽然。除了通过饥饿营销,制造供不应求的假相,维持相关车型的高售价和高利润率外,厂商还想借此炒作,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增加汽车销量。可以说,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才是加价销售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此次消协出面喊停汽车加价销售,对于广大购车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有助于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购车费用。不过,从实际效果上来说,不能期望太高。 汽车加价销售,归根结底是供需关系失衡导致的结果,是供不应求的现状决定的,加价纵然是趁火打劫的行为,但也是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只要消费者继续不理性消费,汽车加价销售现象就不会由此消失。总之,要想真正杜绝 “加价售车”,必须通过相关部门、消协、厂家、经销商甚至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李永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