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加快建设,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全面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资料图片)
“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加快建设,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全面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进行转变。
电力投资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投资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09年全国电力投资达到7702亿元。 “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资达到24969亿元、年均增长12.8%,其中电网投资11337亿元,电源投资13632亿元。前四年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绿色能源投资为6072亿元,占电源投资的45%。
200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达到8.74亿千瓦, “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4%。其中2006年、2007年新投产装机均超过1亿千瓦,2008年、2009年也都超过了900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电网实现重大突破。2009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 “十一五”前四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6%和16.1%。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
用电水平在 “十一五”期间明显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66万亿千瓦时, “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0.2%。人均用电量从2005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09年的2742千瓦时/人·年。
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
“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05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 “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其中,华北电网、东北电网、西北电网电力供需平衡有余,华东电网、南方电网电力供需平衡,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西藏藏中电网因电源建设滞后,在冬春季节尚存在电力缺口。
“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电力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在此期间,电力工业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了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力度,加快了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在200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8.74亿千瓦中,常规水电1.82亿千瓦,占总容量的20.82%;抽水蓄能电站1424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63%;煤电5.99亿千瓦,占总容量的68.51%;核电908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04%;风电1760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01%;气电2403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75%;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垃圾发电242万千瓦。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09年的68.5%;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四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4.2%,上升到2009年的25.6%。2009年绿色能源发电量比2005年增加了2149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18.5%。
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节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得到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销等先进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经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均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得到实际应用,该项技术的掌握以及设备能力的形成,使得我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十一五”期间,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设备自主化的前提下,我国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多年以来电网配置能力不足和电网 “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得到提高。(本报记者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