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车不可操之过急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最给力的话题之一。在今年的全国 “两会”上,新能源车无疑成为与汽车有关话题的亮点。 根据相关信息,国家层面的 《汽车产业 “十二五”规划》和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对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做了规划,前者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100万辆,后者是201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以上。从目前透露出的 《规划》细则看,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巨额资金投入和鼓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汽车企业也纷纷宣布自己的新能源规划和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有60家车企宣布进军新能源产业。然而, “热火朝天”的热情并不代表技术先进。与政府和企业高昂的热情和投入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研发能力上并没有明显提升,业界对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的担心也不绝于耳。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产业化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萌芽阶段。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商用,仍需整个产业链更为有效的整合以及更多技术的突破。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形成规模。 “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这将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也曾表示,当前不少地区纷纷采取动作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没有经过扎实调研就蜂拥而上,无论创业,还是投资,都将可能面临很大风险。 务虚多,落实少,这是外界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普遍看法。目前,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地方政府和车企存在很大的浮躁思想,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整体思路。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克服浮躁的 “造车运动”思想,否则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中国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 对企业来说,浮躁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从 “组装”开始起步,在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相当匮乏;二是新能源汽车定义狭小,不利于全面挖掘各种新能源的潜力和优势,不利于鼓励创新,过早锁定未来的技术方向将会导致较大风险;三是推出一辆新能源汽车不难,关键是产业化,而不是像有的企业生产出几辆车就是新能源企业;四是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价值很低,目前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缺乏基础核心技术研发。 从地方政府的表现看,不少地方和城市都拿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的 “名片”,但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缺少周密规划;二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落实科学发展是目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手段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三是传统汽车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应该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政府不能一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忘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此外,未来五年,虽然各界期望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电池成本,能够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上升下降一半,但是相关投资主体是否愿意真金白银往里面进行投入,用以支持产能规模快速上升,能否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尚是未知数,在这一行业取得并非想像中容易。 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一哄而上,更不可操之过急。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才能最终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宏伟目标。(李永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