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震拷问汽车产业模式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这些天来,日本9.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一股强大的产业冲击波,首当其冲的便是让日本人最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战后日本车企的崛起,早已经成为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神话,是无数中外企业学习的范本。但天灾人祸,轻易地将这一切抹平。这次地震给已经平稳发展了近百年的日本汽车业带来了灭顶之灾,损失可谓空前绝后。 然而,最值得反思的,倒不是讨论究竟损失多少、何时能恢复生产,而是素以被冠予 “至臻完美”的日本汽车产业模式受到质疑。什么样的汽车产业布局才能经得起意外事件的严峻考验? 其一,众所周知,汽车工业的竞争领域之一是 “供应链战争”。日本汽车厂商大都采用 “金字塔结构”的配套体系,在这一模式下,整车厂只能与具有产品开发能力的一级供应商发生直接关系,也称做系统供应商或模块供应商,一般只有十几家,往下有四级甚至五级协作配套关系,但是这种强大而封闭的配套体系也具有高度的风险。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和2004年的新县地震中,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就曾因配件供应中断而被迫关闭了部分生产线。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新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因此被迫暂时停产,主要是由于位于震区的日本理研汽车零部件工厂受地震影响供应中断,而理研公司在日本国内变速器密封圈等防漏油配件市场占有的份额高达70%。各大汽车生产企业为尽快恢复生产,转而向其他企业争购密封圈,但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充分暴露出这种强大而封闭的配套体系的弊端。但这一问题并未引起日本汽车业界的足够重视,此次特大地震令其又一次饱尝了苦果。如果在当初就能预想到最大的危险,那么这次因天灾引起的供应危机可能还不会如此严重。 其二,此次地震爆发、核电站爆炸后,日本汽车业损失惨重,问题就出在日本汽车产业长期以来过度集中的零部件和整车布局。很不幸的是,虽然经历过多次地震灾难,日本汽车企业仍然采取这一做法。而在本次地震中,在日本属于关东系的企业大都集中在东京周边的县,离这次的地震源比较近,因此受影响较大。事实证明,过度集中的零部件和整车布局,有时反而会酝酿更大的危机。如果一家汽车企业旗下的工厂、生产中心集中于某一区域,而这一区域出现了地震或者核爆炸等大灾难,那么这家公司也将迎来灭顶之灾。 其三,在此次地震中,与整车相比,零部件对于日本汽车企业的打击更是十分严重。因为日本更强调零部件供应链就近化。为了降低成本,汽车企业选择了 “零”库存方式,也就是在总装厂附近,形成一个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供应商们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投资建厂。再就是模块化设计,使得汽车零部件圈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减少整车厂总装成本,供货更及时。模块化、就近化,造就了汽车园区,可正是这样的模式,一旦摧毁一个产业,却是致命的。 其四,日本车企对核心技术的绝对把控也成为这次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对于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很多日本车企仍然不肯放手,坚持在本土建立研发中心和核心部件生产工厂,为全球的合资和独资企业配套,利益和技术高度内循环。虽然曾经这为日本车企带来了独享的美食,但在重大自然灾害当头之时,也让它尝到了同样程度的苦头。由此看来,日本车企虽有开放之心,但开放程度显然不够彻底,这次强震就是一次检验。 经过这次空前的地震之灾,对于日本汽车产业而言,是否该到了重新审视汽车产业模式的时候了?其实这并不仅是日本企业的事,全球汽车业都应该认真思考。中国汽车产业则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那就是生产基地无需过分强调集中,可以适度分散,以规避风险。如此看来,我国吉利、奇瑞等企业之前的遍地设厂、四处开花,还是颇有些道理的。(李永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