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 刘辉
“十一五”时期,安徽阜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工业突破计划,着力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跃上了新台阶。日前,阜阳市副市长刘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工业经济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记者:阜阳 “十一五”坚持 “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请你谈谈取得的成就。
刘辉: “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坚持突出工业招商,全面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及时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和措施,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经济发展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工业经济发展增速,工业贡献率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阜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5%,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41.4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3.8%,比 “十五”末上升7.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良好,运行质量不断改善。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79亿元,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04亿元,其中利润59.8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32.6%、39.4%、4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5.6%。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骨干企业带动力增强。2010年,煤电、化工、机械电子、再生资源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和林产品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2%。工业投资力度加大, “十一五”前四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44亿元。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创新成果不断显现。 “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技术中心4家,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4项。招商引资重点突出,与央企合作成效显著。全市围绕工业项目招商力度不断加强,紧紧抓住与央企合作的战略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全面与央企对接,共与16家央企签约27个项目。目前在建项目投资总额达到80.38亿元。
全面实施工业发展双倍计划
记者:请你谈一谈阜阳市 “十二五” 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刘辉: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行 “工业强市”主战略,以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加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植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动阜阳市工业化进程。到 “十二五”末,形成以八大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的工业经济体系,力争顺利完成工业化初期的发展。
“十二五”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发展双倍计划,即主要工业指标在 “十一五”未的基础上增加2倍以上;初步实现工业立市战略目标,即工业化率到 “十二五”末达到45%以上。具体目标是:工业规模再上台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化率达到47%,比 “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到2015年,全市八大产业中有七个产业产值超150亿元,其中煤电、食品、机械制造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四大产业超400亿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力争打造过百亿元企业;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0家,1亿元以上企业300家;规模企业1000家以上。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10家,认定省级新产品60项。投资规模显著增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00亿元。到2015年,要有不少于5家企业进入上市准备期,至少1家企业股票发行上市。非公经济进一步发展。力争新增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产业集群达到35个,非公经济增加值达1160亿元,平均增长25%。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首先要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锻造工业跨越主力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紧紧围绕 “八大支柱产业”和 “特色产业集群”,扶强一批骨干企业。实施大企业培育扶持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外联重组、企业创新、二次创业等形式,力争五年期间在全市每个支柱产业中都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导力量。鼓励现有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抓好一批成长型企业,支持其创业创新、提档升级,形成 “专、精、特、新”的行业“巨人”。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构筑工业跨越平台。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项目向工业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力争到2015年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相互关联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要紧紧围绕煤电、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林产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和纺织服装等八大支柱产业,深入推进 “双百”工程,努力打造超300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
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积极鼓励创新科技型企业在阜阳落户发展。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物流仓储等8个新兴产业上,不断探索项目建设途径,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落地阜阳。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上与科研院所、先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支持对新兴产业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积极尝试新兴产业以多种合作方式在阜阳发展。力争2015年,使新兴产业在阜阳初具规模,新兴产业产值不低于50亿元。(本报记者 安再祥通讯员 王显义 司学龙 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