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确保创新支撑转型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 “十二五”规划的新起点上,科技创新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今年两会,人大代表们关注的创新,已经不只停留在企业的主体层面,而更多地关注创新环境的改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举国体制的合力,以及政策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到位。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确保科技创新的有效推进,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支撑调结构、转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在两会期间举办的 “转变发展方式”记者专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同样表示,要实施结构调整,关键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支撑。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界代表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更为深刻。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董事长王计表示,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创新能力。软实力的提升和创新体系的培育,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重要任务。王计强调, “十二五”期间,东方电气再次将创新体系的培育纳入 “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中。 关于创新的路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树华认为, “十二五”期间,自主创新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建议, “十二五”期间,应大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以强大的产业导向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成果转化 完善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成为人大代表建议案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代表甚至认为,这直接关系到 “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全局。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于产学研合作,全国人大代表、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院长李红霞,在去年两会期间就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建议。今年,针对科技专利转化率低、科技成果推广率低的情况,李红霞建议,政府设立科研研发基金,改革和完善科技资源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等。 “从科研立项到出成果到商品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表示,政府的作用是要创造环境,并要在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尤其是每个联结点上下工夫,加强不同主体间的联系沟通,打通创新的产业链、价值链。 对此,方新的观点是 “不能简单地谈成果转化率的高低,而需要有全面具体的分析”。她还提出, “用专利实施率替代我们通常所说的成果转化率可能更为准确”。 可以看出,要改变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首先应改变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更为重要。 注重人才培养 加强立法保障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对此,人大代表们提出,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毛小平介绍说,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助推了无锡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十一五”期间,对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无锡占据了物联网、光伏、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自主创新能力大为提升。 企业应该把人才变成资本,不仅是高科技人才,还包括把普通工人培养成技术工人,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认为,要实现不断创新,最关键的是靠人才,包括依靠普通劳动力向技术工人转型。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对新生代技术工人的培养,并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扶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建议,以法律的形式对自主创新的相关内容加以规定,依法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开展。对此,他提出了“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创新法”的议案。 邓中翰表示,中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对自主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重。虽然国内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很多激励政策和各种各样的试点方法,但还没有一个围绕着自主创新建立的法律,因此,有必要制订一套法律,使这一系列的政策有法可依。 除了强化法律保障外,邓中翰还提出,应加快推进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的创新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寻找科技管理创新的新方法。(本报记者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