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十一五”科技创新成效斐然
稿件来源:本报讯
“十一五”时期,武钢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目标,抓住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切实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出一批享誉市场、深得用户信赖的精品名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武钢董事长邓崎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以来,武钢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保证决策科学、运作高效、推进有力。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委员的技术创新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和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了科学决策机制。成立以科技创新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协同作战的强有力的推进机构。不断加强和完善研发体系,恢复了各生产厂总工程师负责的技术管理体系,强化了产品的一贯制管理,先后成立武钢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海南省精密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武汉市-武钢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武钢-武汉科技大学国际钢铁新技术研究院等;成立了研究院鄂钢分院、研究院昆钢分院、汽车用钢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北研究所;在硅钢管理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硅钢事业部,强化了硅钢的一贯制管理;同时,根据公司中西南战略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昆钢股份、柳钢品种结构优化技术专家组,构建了公司大研发体系,加强了公司技术协同。形成了以研究院和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以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为主体的持续改进体系,以技术改造、基本建设和设备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固化与提升体系。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由2005年的2.52%提高到2010年的5.49%。与上游资源企业、下游战略客户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兄弟企业等30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包括1个战略联盟,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联合研发机构。投资近4亿元兴建武钢科技大厦和中试工厂。武钢现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大战略产品基地初步形成 邓崎琳说,武钢着力把青山本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硅钢生产基地、国内高档汽车板和高性能结构用钢生产基地。目前,三大战略产品基地已初步形成。 1.硅钢获得长足发展。武钢冷轧硅钢片已形成200万吨年供货能力,具备顶级硅钢生产实力,产品结构由8个品种32个规格扩大到36个品种150个规格,品种、技术与规模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成为全球最大的硅钢产品供应商。取向硅钢年产量达到41.2万吨,成为世界上单厂规模最大的取向硅钢生产基地。通过自主创新使硅钢产品牌号全面提升并与日本新日铁产品相当,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达100%。HiB钢实现重大突破,从2004年前的小批次生产 (每年500~600吨)到批量生产,逐年大幅增长,2010年达15.1万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HiB钢在500kV以上大变压器上使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成功应用于三峡700MW级水轮发电机,实现供料国产化零的突破;高端取向硅钢突破国家电网的高门槛,成功进入220kV级变压器制造领域;新一代硅钢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低温HiB并实现批量生产。产品应用于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神六载人飞船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大型电机、变压器用硅钢国产化进程,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自主创新研发汽车板跨越三大台阶。武钢是国内惟一通过自主创新开发生产高级轿车用钢的钢铁企业,2005年以来汽车板研发生产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成功开发成套轿车用钢板的生产技术。研发7大系列100余个牌号的汽车板产品,实现汽车整车全规格供料。二是形成规模。2004年轿车板产销量仅为1000吨,且不能批量生产,但经过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努力,实现了批量生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2010年汽车板产销量达到202.39万吨,比2005年增长315.12%。其中热轧汽车板40.26万吨,冷轧汽车板162.13万吨,已批量供货神龙、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等厂家。三是实现高端突破。轿车面板开发量自2007年起连续三年实现翻番,2010年产量达到15.79万吨,产品供货量名列全国第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进入广州本田等中高端用户市场;1300MPa级热成型汽车板试制成功;特超深冲钢汽车板DC07成功应用;2070mm超宽热镀锌汽车板填补国内超宽面板领域的空白。 3.高性能结构钢等系列品种成为精品名牌。研发出第五代桥梁钢并成功应用到芜湖长江大桥、京沪高速南京大胜关铁路桥等60余座大型桥梁,成为我国桥梁钢研发与生产的引领者。压力容器钢形成6大系列19个压力容器和压力钢管钢种,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成为国内高性能压力容器用钢系列产品的奠基者。管线钢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国内供货量位居第一,X70钢在 “西气东输”中独占鳌头,X80钢国内率先研制,连续油管用CT80钢独家生产,构筑了武钢在我国焊管用热轧板开发的引领地位。率先研发出耐火耐候建筑用钢,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性能建筑用钢,并应用于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馆、中央电视台、拉萨火车站、天津津塔等地标性建筑。低温压力容器钢、深海用管线钢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用钢、帘线钢等产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高速重轨通过时速380km/h客运专线钢轨上线认证并向京沪高铁供货,创国内同类企业通过认证与达产最快纪录。重轨生产能力由改造前12万吨/年增加到90万吨/年,填补了我国高速用轨资源在中南地区的空白,成为继硅钢产品之后武钢新的效益增长点。 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 “应用一代、试制一代、探索研究一代、思考规划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方针,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这是武钢技术创新的又一大特色。邓崎琳说,这几年,武钢新产品开发量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140万吨增加至2010年的407万吨。新产品开发周期不断缩短,开发成本降低。2007年上线试制8项、转产9项,2008年上线试制10项、转产11项,2009年上线试制13项、转产13项,2010年上线试制19项、转产22项。2009年,取向硅钢中试试验周期从45天以上缩短至15天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家电板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产量达到96.34万吨。家电耐指纹板被知名企业大批量用于生产高级产品。持续推进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以 “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武钢牌商标被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冷轧硅钢片和船体用结构钢板分别荣获 “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集成取得突破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工程化,自主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套设备。邓崎琳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武钢已实现了7.63米干熄焦、8号高炉、1580热连轧、新二炼钢、1700热连轧控制系统改造、冷轧全氢罩式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自主集成创新,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4座硅钢环形炉的自主创新,提升了我国硅钢环形炉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封锁,使武钢在自主集成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武钢二、三硅钢国产化率均达到90%以上。 科技进步成果丰硕 有关统计表明,2005年以来,武钢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专利申请量由2004年的34件逐年大幅增加,2005年~2010年共申请专利2029件,是1980年~2004年总和的6.44倍,专利转化率达92.6%。2005年以来,武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多项次。 “取向硅钢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1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4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武钢技术中心在全国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由2005年的第40名 (全国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5家)上升为2009年的第6名,获得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四部委颁发的 “技术创新成就奖”。在国资委2007~2009年度绩效评价中,武钢成为冶金行业惟一获得技术创新贡献奖的单位。2010年武钢荣获国务院国资委 “科技创新特别奖”。在153家中央企业中,武钢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的排名均位居前列。(本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白 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