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错了,跟不跟?
稿件来源:本报讯
山西某企业 “退城入园”,在城区500多亩地拍卖了14.3亿元,搬入开发区投资仅8亿元,还包括几十台高精设备,平衡后净赚了6亿元。山西另一家机械企业搞房地产赚了2亿多元。有位企业家看到后十分羡慕,他明知房地产过热,但仍然问我: “市场错了,跟不跟?”这一问题,提出了制造业企业家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十分必要谈谈一家之言。 首先要弄明白,市场会不会错? “市场永远是对的”、 “跟着市场走没错”; “市场也会发生错误”、 “市场的泡沫不会自动挤破”……从国外到国内情况看,现在有以上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国际上两种学派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上世纪美国30年代发生的那场危机,针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政府投资发生的分歧,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格林斯潘当初的 “不干预”争论等,都涉及到市场会不会发生错误问题。 市场不会永远正确,市场也会发生错误,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国家,大量事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的金融危机,欧债问题都是明显的案例。因此,我们不能迷信市场永远是对的,市场必须适度调控。 中国的市场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如房地产的过热;工业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市场炒作风盛行;涨价风一波接一波。事实生动说明,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尽善尽美,有时也会发生偏差,甚至会发生严重错误,把经济引向反面。但市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呢? 市场发生错误有许多原因,但信息不对称导致信号失灵是一个关键因素。去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炒作风, “糖高宗”、“豆你玩”、 “姜太公”等。原因是炒作者们囤积奇缺,制造市场虚假紧张,形成信息不对称。山东一位老板去年投入1000万元炒作棉花今年赔了300多万元。房地产同样也是如此,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部分投资商和炒作商把大量资金投入炒房。也有人把买房当作投资预期;这就背离了市场正常的消费规律,导致市场异化。又如煤炭等产品,实际已经出现过剩,但由于生产商的限量生产,经销商的大量囤积等,致使市场长期感到紧缺。再如,家用车销售,本来已形成积压,但销售商故意制造 “断货”,进而加价销售等。有人对我国去年市场概括出一句话: “市场一个‘涨’字,政府一个 ‘打’字”。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一旦制造出信息不对称,市场就会被人为地扭曲或异化,出现虚假,误入歧途。 那么市场错了,生产商与销售商跟不跟?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 “度”的问题。市场经济中有低度、适度和过度竞争问题。低度是竞争不足市场难以发展,如参与竞争企业少。其次是过度,参与竞争企业过多,形成恶性竞争和赔本的价格战。第三是适度,产品供给比需求大约多30%~50%,既不会竞争不起来也不会形成恶性竞争。同时还有一种产品、优质产品与品牌竞争问题,市场经济初期是以产品竞争为主,工业化中期是以优质产品竞争为主,工业化后期和信息时代初期则以品牌竞争为主。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市场都会发生错误,如果进入过度或品牌竞争时期,市场出现错误,企业家绝对不能跟,跟进去就是决策失误,损失巨大。像现在的房地产热、煤炭热和虚假品牌乱评比等,决不能跟,而应该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等。如果在低度、适度及优质产品竞争时代,企业家有强劲实力和雄厚财力完全可以跟进,但起点一定要高。 “市场错了,跟不跟?”这一问题对政府来说,是如何调控的问题。现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政府及经济学家,都承认 “市场有时也会出错”、 “政府一定要学会调控”。但政府调控的难度一在艺术,二在度。调控艺术,要防止 “穿计划的鞋走市场的路”,而要用市场的思维和规律调节市场。企业家则要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决策经营,房地产热过了头,就会挤破泡沫,为此不能跟。调控的 “度”是最难掌握的,可以说是一门新型经济学,低度不起作用,过度物极必反,要害的问题是适度在哪里? 本报记者 赵加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