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度”提升 中国绿色制造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绿色决定了发展的 “成色”。 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绿色贸易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11月6日,在第七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挑战、机遇与合作路径”主题分论坛上,全球化智库 (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迫在眉睫的威胁,已成为人类应对全球威胁的首要共识,因而全球贸易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可持续贸易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通过流畅的贸易推动绿色发展。东芝中国副总裁梁杰认为,进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绿色可持续理念的平台,绿色也越来越成为进博会的 “底色”和 “亮色”。 当前,全球绿色贸易稳定增长,在国际贸易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增长点。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宝江介绍,全球绿色贸易正蓬勃发展,按照WTO环境产品清单,目前绿色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已超过20%。作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窗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完美展示了 “中国制造”绿色生产能力和竞争优势,惊艳了整个世界。比如,我国钢铁低碳冶炼、煤炭无人开采、装备智能运维、汽车自动驾驶等 “绿色奇迹”,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全球贸易 “绿色”浓度不断提高,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基础更加雄厚、优势更加明显。在 “双碳”目标战略下,从 “中国制造”到 “中国引领”,从 “中国装备”到 “世界装备”,我国绿色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产品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赋予 “中国制造”产品 “低碳环保、绿色创新”的国际形象。从德国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到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项目,从埃及的太阳能路灯到老挝的 “低碳示范区”,从 “一元钱打火机”到外贸 “新三样”,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播撒的 “绿色种子”已经在全球多地 “生根发芽”。 全球绿色转型一定离不开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走向纵深的时代,国际秩序围绕 “绿色”发生变化,绿色竞争正在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全球产业链面临绿色重构,进入“产业政策大竞争时代”,绿色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展现勃勃生机,世界期待着更多中国机遇、中国贡献。张宝江认为:“发展绿色贸易要先在源头上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供给,促进生产过程的绿色转型。”随着全面绿色转型加速推进,我国经济已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 “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 “质”的需求转变,以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生产力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我国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之需,在绿色贸易中不断提供绿色先进产能、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助力全球绿色产业做大 “蛋糕”,为全球提供 “绿色福祉”。法国苏伊士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冰岚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转型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的 “绿色竞争力”不断提升,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强发展韧性。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体量和产能都很巨大,没有中国,整个全球绿色转型的成本会更高、速度会更慢。 “全球绿色转型一定离不开中国。”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广岭认为,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的现状,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我国向绿色生产方式要 “效益”,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从而改变传统的 “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改变“开采—生产—使用—废弃”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形成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引领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普遍形态 绿色生产向 “新”而行,正在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动力。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黄文生认为,绿色发展不仅是实现我国 “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 “敲门砖”。我国逐 “绿”而行,向 “新”而兴,以 “质”致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对存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改造,实现 “科技水平高端化、产业结构轻量化”两条途径齐头并进,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进而把绿色发展转化为经济竞争新优势。比如,河钢集团邯钢新区300多项前沿技术,给每一条生产线都装上了 “智慧脑”,精准减少了生产过程中能源和物料的消耗。 实际上,在全球 “碳中和”背景之下,国际竞争环境的转变为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国把 “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方式,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低碳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新速度”,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动力”。同时,我国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初步构建起行业上下游衔接、企业配套协作、全产业覆盖的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 “含绿量” “含新量” “含金量”越来越高,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普遍形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分析,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坚持改革思维,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自2017年起,工信部开始遴选公布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名单,截至2023年底累计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2024年力争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000家。同时,工信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试点推行 “企业绿码”,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鼓励有条件地区创建 “无废园区”和 “无废企业”,提升新型工业化 “含绿量”,不断擦亮生态的 “底色”。 绿色生产掀开发展新篇章 经济要环保,环保要经济。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刊文认为,中国“绿色制造能力”是全球能源转型的福音。比如,我国光伏技术和生产工艺全球领先,产品实现了成本优势,欧洲通过进口我国光伏组件,实现了太阳能项目的快速推广,推动了欧洲绿色转型进程。目前,我国风电、光伏等绿色产品走向世界,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能源,为世界注入持续强劲 “新动力”。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无论在何种时代和经济形势下,我们都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增长潜力。我们坚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立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钟中林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 中国从改革开放中收获经济发展,跨国企业从中国开放中收获商机。在进博会展台上,立邦集中展示了针对城市空气净化、智慧道路建设、城市更新、新质生产等领域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战略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钟中林介绍,立邦设立了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明确减排路径和核心举措,积极打造 “绿色工厂”,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助力国家 “双碳”目标的达成。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表示,深耕中国37年,施耐德电气持续加强在华研发投入,不仅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更向全球输出大量创新成果,从 “在中国为中国”迈向“在中国惠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