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湿地公园候鸟的重要迁徙中转站。
■ 邢智文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邢丹
在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一颗生态与文明相交的绿色明珠镶嵌在大地的怀抱中,那就是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 (以下简称 “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博克图镇巴林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中段的东南坡、巴林雅鲁河的上游,属于巴林林业局施业区范围,地理位置优越,规划总面积22871.25公顷,湿地总面积21442.27公顷,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生态功能区。湿地公园主要以巴林雅鲁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共同组成巴林雅鲁河生态湿地系统,以巴林雅鲁河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保护松花江上游水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是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科研与科普宣教、湿地生态休闲体验、湿地文化展示、湿地保护与管理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按照 “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湿地公园通过党建活动、科普宣教等方式,充分发挥湿地在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湿地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作用,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打造 “党建+生态保护”模式,推动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湿地公园通过开展党性教育、党建活动等形式,强化湿地公园与院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双方通过定期的交流活动,共同探索生态保护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此推动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当大兴安岭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寂静的山林里也热闹起来,山雀、布谷、松鸭等叽叽喳喳欢快地奏响晨曲,云山雾海笼罩着巴林小镇,蜿蜒曲折的巴林雅鲁河像一条彩色的飘带在崇山峻岭中缓缓漂移,当晨雾缓缓散去,美丽的巴林雅鲁河湿地露出了它的真容,安静地保护着这片地球之肾。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维护湿地生态和展现当地文明的宝贵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湿地中,湿地公园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己任,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湿地公园保护站站长许彪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视,湿地公园作为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22年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视频致辞中深刻阐释了湿地保护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郑重宣布中国保护湿地将采取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湿地公园党支部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载体,将党建工作与湿地保护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党建+生态保护”模式。全站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湿地保护第一线,开展日常巡护、环境清理和生态监测等工作,推动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不但如此,湿地公园党支部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将短期活动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成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近年来,湿地公园与扎兰屯职业学院林业工程系签署了 “党的建设共建”协议,通过共同开展党性教育、党建活动等形式,强化湿地公园与院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双方通过定期的交流活动,共同探索生态保护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此推动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还与呼伦贝尔学院农林学院签约了 “教学研基地建设合作”协议,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生态教育项目、科研项目合作、科普讲座等方式,共同打造党建工作联盟,同心同向、优势互补,以结对共建促进共同提升,将党建共建激发出的强大正能量转化为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实行动。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湿地公园的生态资源与院校的科研力量相结合,共同推动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这一合作模式也为院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如同一个坚实的生态堡垒,为保护自然生态与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保护站党支部与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巴林森林公安分局、自然保护地保护科、喇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站、巴林中小学等多方力量,多次举办“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在 “结对共建聚合力、互促共赢谋发展”实践活动中,湿地公园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小小演说家主题宣讲活动,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 “红领巾宣传员”奖状,让他们成为湿地公园宣传的小小代言人,为更多人讲解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和宣传全民湿地保护知识。许彪表示,湿地公园保护站将继续以这些主题活动为契机,深化生态保护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搭建野生动物救助堡垒,维护湿地公园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的建立,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一次全面升级,经过多年的努力,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已成为这里的新常态。
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是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植被资源,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区,这里不仅是一处自然美景,也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在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吸引各种珍稀鸟类频繁现身于此,孕育了无数生命,不仅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许彪表示,湿地公园的建立,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一次全面升级,湿地公园以打造清新环境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修复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风貌,引进了先进的湿地保护技术,采取增加植被覆盖率、植树造林、提升土壤质量;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湿地水源的清洁等多项措施,加强了水源保护和水质改善措施,有效维护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也为当地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湿地公园还设有专门的野生动物救助站,配备专业的救助人员,在野生动物救助方面采取了专业而有效的措施,这些救助行动不仅直接挽救了众多动物的生命,还间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经过多年的努力,湿地公园收容救助的野生保护动物不计其数,如雕,已被列入 《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期,湿地公园管护站工作人员在巡护工作中,意外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七鳃鳗”。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生物,俗称 “七星子”,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属于史前鱼类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物种之一,它的生存环境要求极高,需要清洁的水质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距今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亿年,被誉为 “自然界的活化石”。它的出现说明了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宝藏,也成就自然演化的见证者。许彪表示,湿地公园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野生动物救助的专业水平,为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不仅是湿地公园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
不但如此,近年来,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上山普查外来入侵物种时,意外发现了国家一级濒危野生植物——“大花杓兰”的踪影,它是中国兰花中极具观赏价值的一个品种,被称为“中国北方地区最美丽的兰花”,目前在我国北方自然分布的大花杓兰野生种群已濒临灭绝。这种兰花以其硕大的花朵和独特的形态在众多兰科植物中脱颖而出,其生长的环境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不仅丰富了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也反映了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联动发展建设,开发生态旅游精品项目
除了维护湿地生态外,湿地公园还是展现当地文明的重要窗口。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资源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喇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联动发展建设,优势互补,实现国家公益林——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复合保护体系示范区,实现湿地公园建设 “内蒙古山谷型河流湿地科普宣教基地”和“呼伦贝尔市生态旅游精品项目”的目标。
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这里拥有美丽的河流、湖泊、沼泽等景观,湿地公园东部是享誉东北的喇嘛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极有特色,喇嘛峰攀岩、雾海日出、喇嘛湖泛舟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8座挺拔突兀的山峰鳞次栉比,错落布局,峰峰有飞石如鬼斧刻凿,崖崖悬峭树像神工播种。“雾在山涧游、清水石上流”,景色之幽绝、风光之独特、为整个东北地区仅有,而喇嘛山 “秀夺塞外、奇压神州”的无限风光更是欲夺泰岱之雄、匡庐之美、黄山之奇、峨眉之秀,这里堪称大兴安岭第一名胜、塞外第一河山、北疆第一锦绣杜鹃花悄然绽放、群山姹紫嫣红;盛夏雾游山间、水滴石上、绿草碧树相连、蓝天野花相映;金秋时节、水幽山淡、落叶飘花、夕阳残照,别有一番景致;严冬之际、冰封雪飘、银装素裹,独特的地理文化景观,为巴林的旅游环境积累了人脉和发展空间,巴林的雾海日出、巴林雅鲁河源头第一漂、喇嘛峰攀岩、佛光隐现、喇嘛湖泛舟等经典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无论是登山探险还是赏花观景,这里都能为游客带来一次难忘的绿色之旅。这里山势雄伟、峰峦叠翠,植被繁茂,每一座山峰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故事,每一步攀登都仿佛在探寻自然的奥秘。在攀登过程中,沿途的林木、溪流、奇石等景观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花海让人目不暇接,游客们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恢宏气势、享受森林中的清新空气和宁静的林间氛围、还能欣赏到美丽的花海。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年一度的“登山赏花节”,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无论是盛开的桃花、杏花,还是各种野花,都为游客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沿着蜿蜒的山路,徒步攀登,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呼吸,还能在登顶的那一刻,一览众山小,尽收眼底的是连绵的绿意和层峦叠嶂的山脉。在这里,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从而与大自然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除了维护湿地生态外,湿地公园还是展现当地文明的重要窗口。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博客图百年老镇、博客图苏联红军纪念碑、兴安岭螺旋展线、沟口日伪飞机场等文化遗产,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巴林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聚集地,骑马狩猎是他们原始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森林文化。最早的闯关东人员到此都是以采伐、狩猎为主要生存手段,至今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东北方言和民风民俗。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仅通过文字和图片得以保留,更通过湿地公园内的文化展览、解说词等方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给每一位来访的游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脉络。
许彪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未来,湿地公园保护站将继续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稳定性;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加强与国际国内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湿地保护科研水平,同时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加强旅游管理,确保旅游活动不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社区环保活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与周边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湿地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