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 娜
机械装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讨会暨 《中国机械》杂志新一届编委会、专家委员会、青年编委会和理事会成立大会9月27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师建华表示,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上升至42.4%,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0%。
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地位在稳步提升。师建华预测,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中国仍将会贡献全球销量的60%。2024年国内企业将延续崛起势头,出现新的全球品牌,预计将新增1-2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份额提升至45%。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及材料出货量仍将占全球50%以上。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迈向新发展阶段。师建华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经历转型阵痛期。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竞争将日益激烈,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大浪淘沙的残酷竞争阶段;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乘用车将呈先增后降趋势。从中长期看,纯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插电混动/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将逐步下降。
产业竞争格局进入深度重塑期。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正呈现 “强者恒强,分化加剧”的局面,企业竞争进入优胜劣汰加速期,技术竞争持续加剧。师建华建议,企业应从提升产品差异化、加快全生命周期布局、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位发力。
供应链格局重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当前,供应链结构面临重构,复杂产业分工与技术需求驱动汽车产业供应链由“链状”向 “网状”重构,形成主机厂与零部件厂之间深度合作或“自研+外采”模式的供应链关系。师建华说:“以低碳为核心,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已成为下一阶段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国际化进程加快。师建华表示,中国整车及供应链企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场,本地化产销及技术合作等多元模式进入加速落地期。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将由简单的产品贸易向海外本地化发展转变,应不断探索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同海外企业合作共建供应链,采用股权合作、品牌合作、技术合作等创新模式。
电池、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标志性领域持续进步。当前,动力电池创新性技术逐渐进入兑现应用期。800V高压快充车型迎来放量。混动技术变现,系统效率持续优化。磷酸锰铁锂、PET复合铜箔、钠离子电池等多项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预计2025年至2027年固液混合/全固态电池将实现批量化生产,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师建华预测。
智能驾驶应用路线逐步清晰。在师建华看来,2024年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达到55%。2024年APA、RPA、HPA等智能泊车功能竞争加剧,渗透率将达到40%,并逐步向低价车型渗透,L3级自动驾驶开启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未来3-5年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此外,2024年NOA渗透率也将超过10%,城市NOA落地节奏、覆盖场景、用户体验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点。2024年乘用车车联网前装标配搭载率将达到85%,逐步走向标配。
汽车智能化发展催生新业态、新生态和新物种。智能驾驶催化“无人”新业态,主要包括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货运等。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成为智能化新物种。“应高效 ‘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汽车智能化迭代升级。与此同时,加速汽车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师建华建议。
汽车与ICT、能源等产业融合速度加快。汽车与ICT行业融合进入深化阶段,车能融合进入加速发展期。“预计2024年充电桩将突破1400万台,800V高压快充、风光储充一体综合能源站、换电等新技术、新项目将加速落地。车能互动功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体系趋于成熟。氢能高速交通走廊、换电等示范工程逐步落地。”师建华表示。
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会保持高速增长。师建华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有望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出口接近600万辆。预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增速约40%,整体渗透率超过40%,乘用车领域单月渗透率有望超过50%,迎来产业发展重要里程碑。他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达到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