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能源结构降碳 培育发展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在 “双碳”目标引领下,从生产到生活,都在向 “绿”而行。9月12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第三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 “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围绕双碳政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环保产业新机遇与新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 环保产业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介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相应的经济、技术、能源、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围绕产业发展的规划、标准制定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博弈也将强化,抢占道义制高点和竞争优势会日趋激烈,公平转型和加强合作的呼声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认为,中国实现推进绿色和低碳转型、碳达峰直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期待中国继续大力做好国内减污、降碳、改善环境质量、生态修复、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工作。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良好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分享实用绿色技术、低碳清洁技术。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贾治邦建议,在实现 “双碳”目标的路上,既要重视工业直接减排,更要重视林业碳汇、木制品固碳、生物质能源等间接减排,将林业 “碳汇”等间接减排纳入碳减排交易市场体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支撑,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部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发展为重要保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系统治理思维推进全环境质量改善 张远航表示,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推进整个环境质量改善,其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大气环境治理而言必须要考虑自净能力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引领性。 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 “双碳”目标战略,促进零碳、低碳等 “专精特新”技术的应用,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 “双碳”科技和绿色转型发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认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正在迈进“去碳化”时代和 “数字化”时代,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表示,随着人为因素排放逐渐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特别是PM2.5浓度下降非常快,但大气环境PM2.5浓度改善的幅度却越来越小,同时臭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如夏季大范围的臭氧污染出现,说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紧密关联的。 让科技与产业 “双向奔赴”。张远航表示,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推进整个环境质量改善,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大气环境治理而言必须要考虑自净能力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引领性。自净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气氧化性,未来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变化协同应对当中,大气氧化性从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到工程实施当中指导作用和非线性的调控作用,可能是未来技术研究和加快这些成效实施兑现的关键。 “多能互补,源网荷储”问题需解决 贺克斌表示,我国要解决好能源结构降碳的问题有八个字,即 “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但是要形成有机的体系需要长期努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吉明介绍,生态环境部对燃煤电厂新建项目实施限批,但是对天然气电厂没有限批,所以有的企业提出将燃煤电厂的排放标准打造成和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一致,所以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标准是向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靠近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 《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生物质碳烧、绿氨掺烧和碳捕集技术,逐步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水平。 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显著低于现役先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到2027年,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最终希望发一度电,燃煤电厂体系和天然气发电体系的碳排放水平相当。 从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水平和天然气发电相当,发展到燃煤电厂碳排放水平和天然气发电相当,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五碳并举”是针对国情提出的,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这五方面举措都非常重要,也有各自的困难。在目前国情下,碳中和是几十年推进的过程,是三五十年而不是三五年,现阶段困难最大,承担减碳量最多的是第二个——能源结构降碳。目前,我国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八个字,即 “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但是要形成有机的体系需要长期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