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汽车制造业博览会入场口。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徐如玉
现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正是因为市场规律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才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然而面对逐渐显露的内需不足、出海遭遇阻击等现实问题,我国汽车产业如何正面迎击?
国产品牌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前段时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提到,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去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提升核心竞争力。 《决定》同时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8月1日开幕的2024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汽车制造业博览会 (BIAME),以及同期举办2024北京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供链展览会、2024北京国际智能工厂及自动化与工业装配展览会,对如何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展会围绕汽车制造关键核心技术,覆盖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相关展品,打造技术与商务交流的国际化互动平台。汇聚全球知名汽车制造装备生产商,聚焦汽车制造行业热点,为汽车工程领域系统集成商、一二级供应商、整车及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工程人员搭建一站式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及跨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改革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液冷市场持续升温。本次展会继比亚迪宣布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跻身全球第十、英伟达宣告强化液冷技术的布局、交通部公路院公布由统一石化牵头起草的新能源汽车冷却液新国标完成制定、华为推出液冷超级充电桩并宣布成立超充联盟之后举办,是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运维领域的一场至关重要的行业交流活动。
众多展商借此机会展示了最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充电桩的最新成果、三电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充电建设运维服务的最新解决方案,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日益成熟。瑞华智能、佳利来、统一石化、正泰电器等巨擘齐聚,展示了汽车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三电、智能汽车、汽车工程与装配技术、智能工厂与自动化技术及汽车新型材料等前沿科技、新产品和商业应用,全面覆盖汽车制造全产业链,打造多维产品矩阵。
统一在此次展会上主要展示了新能源纯电 (EV)油液解决方案和混合动力(HEV)油液两类解决方案。作为 “新国标”从研发、试制、测试、验证全程诞生的行业首发产品,统一纯电动低电导率NE100冷却液的展出在现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焦点。该冷却液以极低的电导率、更绝缘和更加安全的性能,成为业内率先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起草组在 “新国标”中将电导率安全指标界定在300μs/cm。然而,考虑到电导率指标的敏感性及冷却液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的变化,统一将NE100初始冷却液电导率的安全指标界定在不大于100μs/cm,从而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问题。
此外,统一通过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测试机进行现场模拟,运用浸没式绝缘冷却油 IMFSYN3010/4007/5007,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能源液冷热管理场景。
聚焦 “强国战略及实施” “机器人及关键部件” “互联网+制造” “智能自动化生产”四大主题,正泰电器携石墨烯技术与智能制造创新成果亮相本届展会。正泰电器展出的常温高导石墨烯铜复合材料,以108%IACS导电率引领电力系统升级,赋能绿色智能电力建设。
瑞华智能携最新研发成果 “720kW全液冷超充”、快换王充电桩、直流充电桩以及不同规格的交流桩、直流桩和欧标充电桩亮相展会现场。通过产品展示、现场交流和实际操作演示,让参加展会的观众领略到瑞华智能的最新技术与品牌实力,在绿色出行和充电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中国汽车供应链扎根全球市场
从国内市场观察,汽车产业链较长,工艺也比较复杂,智能化、电气化、智能驾驶会逐渐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此背景下,本届展会同期,还举办了超20场主 (专)题会议,会议结合高能级资源优势、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企业诉求等产业发展重点,聚焦新能源,碳中和、碳达峰,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等新技术、新成果分享。
当前,德国、日本、美国对于固态电池都有相关布局,固态电池可能会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智能化方面,虽然我国现在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也已形成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但我国在汽车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汽车产业的数字化也需要引起重视。
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上下游产业链构成复杂,中国在汽车产业中累积的数据经验深厚,如何利用产业链形成数据闭环并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势必要走出国门,这也是中国车企一直努力的方向。
东南亚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当前关税上升导致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美市场发展受到影响,该因素进一步激发了中国车企对东南亚市场的兴趣。从2022年的38%到2023年的70%以上,中国品牌在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增长迅速,关税因素影响下,今年整体体量或将进一步上升。
上述数据增长离不开中国企业对电动汽车制造和上游供应链的投资。2022年,宁德时代宣布和印尼两家国有企业联合开发一个总投资额为6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开发端到端的锂离子电池供应链,涵盖采矿、材料加工、电池制造和回收。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尼生产镍和其他电池原料。浙江华友钴业、宁波力勤等中国电池材料生产商也将目光投向印尼。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公司在电池制造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中国在电池制造和上游供应链方面的巨额投资为东南亚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了巨大潜力。
要进一步提高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车企任重道远。首先,要加强对目标市场的洞察和了解,推动有针对性的研发和产品适应性改造,因地制宜优化产品矩阵,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有效的品牌传播和用户触达。其次,要注重与海外生意伙伴的合作,拓展资源生态,加强与当地产业链、生态链的深入合作,推动包括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金融、本地化供应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地。
影响中国车企在全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挑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车企不仅要继续锁定紧邻的东南亚,对欧美等国家、地区的汽车市场开拓仍需迎难而上。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7月发布信息称,比亚迪、吉利、上汽、蔚来等中国领先的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大销售和生产网络。
除了整车制造企业,中国的汽车供应商也正走向海外,尤其是动力电池企业。当前,多家动力电池制造商已在欧洲不同地区投资。宁德时代除了德国图林根州的现有生产设施外,还在匈牙利投入70多亿欧元建造工厂。此外,蜂巢能源、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也都布局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