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弘曲线业有限公司车间。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霍 悦
提起四川宜宾,一杯白酒迅速打开味蕾,一碗燃面能饱口腹之欲,一筒纱线则连接起大江南北。
宜宾,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有 “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在这里,长江走出了高山与峡谷,与金沙江、岷江交汇,从此波澜壮阔。在这里,纺织产业历史悠久,是南丝绸之路陆路起点。1932年,筠连滕川丝厂建成投产;1984年,宜宾化纤厂正式建厂;2018年 “屏山浙川纺织产业园”和南溪 “中国西部轻纺科技产业园”建设投运。
7月26日,行业目光再次聚焦宜宾,2024年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在此举办。 “近年来,宜宾充分把握东纺西移战略机遇,涌现出丝丽雅等一批优秀企业,已成为新时期西部纺织崛起的战略支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致辞时表示。
据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介绍,目前,宜宾市形成了集纤维、茧丝绸、纺纱、印染、织布、服装为一体的全产业生态链,2023年全市纺织业产值达223亿元。同时,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 “智改数转”为重点,推进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绿色生物基纤维产业和差异化纱线产业 “双基地”。
强化创新驱动 打造关键引擎
孙瑞哲建议,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固本培元,夯实基础;保持前瞻,布局未来;强化协同,完善生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纺织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杨柳指出。
杨柳表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重视纺织行业的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产业的提质增效。未来,部门将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强化政策引领,组织编制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强化创新驱动,鼓励加快技术创新;强化场景应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强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强化工作合力,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服务能力。
“截至今年3月,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2.2,在平台设计、智能制造、柔性供应链、智慧营销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在孙瑞哲看来,新一代工业软件向云端和边缘设备加快迁移,正在推动更广泛深刻的数实融合;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据要素资产化的深入发展,打开产业数智转型新的图景;创意设计源自人机协作,生产制造更加精益协同,组织形态趋于柔性弹性。
“两化融合成为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孙瑞哲强调,充分发挥两化融合在促进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需要在设计端、产品端、消费端多维度发力,引导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升级和品牌质量提升。
为此,孙瑞哲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固本培元,夯实基础。以智改数转网联为重点,加快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智能模块化单元化应用,打造智能工厂、数字集群、智慧园区。进一步强化新型工业操作系统和轻量化ERP、MES等工业软件在行业的应用。把握 “数据要素×”机遇,做好数据资源积累与管理,发挥数据价值。
二是要保持前瞻,布局未来。适度超前、有序建设泛在互联、绿色节能的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做好人工智能加法,面向垂直场景、细分领域探索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创新。把握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联,以新的发展范式构筑新的产业体系。
三是要强化协同,完善生态。优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据、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共享,引导各类企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协同推进数实融合。特别要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防范被低端锁定,打造专精特新引擎。
数转智改赋能 两化深度融合
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要贴合中小企业需求,强化数据化应用,打造行业大数据中心,形成协同制造、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现代化体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纺织行业生产呈现小幅增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去年同期增长8.4个百分点;内需市场持续复苏,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0%,较上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维持平稳,出口总额为1158.5亿美元,同比增长1.4%;企业经济效益趋势向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3%。
“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坚实基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主任殷强进一步说道,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纺织产业融合应用,纺织行业新成果、新应用不断涌现,数字化技术已在行业多个应用场景中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202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 (2022-2035年)》提出七项重点行动,其中要求,到2035年,建设15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遴选60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作为试点,为3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围绕全面推动纺织开展数字化转型目标,殷强提出,未来推进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措施包括:立足企业数字化需求,鼓励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生产管控、在线设计、产能共享等应用;围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与处理、上云等各环节,加强数据应用的深度,推动企业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与纺织行业科研院所、优质服务商协同合作,对行业各重点领域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究、细分行业数字化差异性技术研究;在纺织重点区域,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和优质服务商共建 “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 “纺织服装大数据中心”,实现企业间协同制造、产业价值链延伸,推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强化基础零部件、材料、工艺、技术、软件等工业 ‘五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利用智能制造技术,促进高品质碳纤维、聚酰胺6熔体直纺,打造新体系。”谈及未来发展趋势,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华平还表示,要进一步拓展纤维生产加工全流程所有环节仿真,建立产业链协同制造新模式,推动单元-车间-工厂一体化、集团化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产品开发深度融合,形成涵盖原料开发、聚合技术及纤维制备、纺织及制品的全产业链,解决产业同质化瓶颈。
交流技术经验 传播数改成果
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与实施是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制造过程创新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纺织行业的一员,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丝丽雅集团”)以 “4+3+3”为路径,融入纺织行业发展大势,推动四川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带动宜宾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丝丽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波表示,公司坚持深耕国计民生长周期行业,坚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确立了 “四个坚持”的产业发展理念。此外,聚焦 “搬迁”和“转型”两大历史使命,将智能制造理念融入公司产业发展以及搬迁全过程,明确提出原料绿色化、生产工艺绿色化、能源绿色化,以 “三绿制造”构建 “三绿园区”。并从实践层面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引领、数字智能引领等 “三个引领”,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与实施是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制造过程创新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包括企业理念升级、产品创新升级、制造过程升级、制造模式创新等。”北自所 (北京)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传军强调,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模型搭建、仿真细化、智能监控、故障诊断、调度优化、远程协作、虚拟调试、数字交付,从而推进纺织企业生产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营,使企业生产降本、提质、增效。
当前,纺织行业普遍面临人工面料检测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精度更高、效率更快、成本更低的智能质检,是未来制造行业的必然选择。”绍兴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宁介绍,公司通过与华为人工智能AI视觉合作,可将AI视觉应用场景贯穿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包括面料检测、智能验布机、简捷交互系统、布面孪生模拟等。目前,在蕾丝花边样版、智能验布等场景,已有客户加装落地案例。
而针对纺织企业生产车间内的重要设备——纺织空调,山东金信空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健中表示,纺织空调的数字化转型,将有效调节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流动速度、含尘浓度与新鲜度。 “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纺织空调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增强设备维护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孙健中认为。
“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印染制造,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仁表示,装备智能化是纺织印染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智能检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印染行业新质生产力。
深化挖掘数据价值,在纺织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容忽视。杭州天富德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刘红伟介绍,公司聚焦纺织印染行业,全方位开展数字化、平台化服务,在智慧化实验室、智能型生产指挥中心、智能瑕疵检测、智能视觉验布、智能在线色差检测、智能物流、智慧定型等场景均有应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