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洞察 我国氢能产业进入提质增效新纪元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变革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我国的氢能产业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氢能 ‘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正全面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研发了一批关键材料,完成了一批重大装备,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企业。”4月28日,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承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如是表示。 应用场景加速扩大 氢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作为能源替代品,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产业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在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氢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在持续下降,目前其国内市场价格约为2000元/千瓦,预计明年将继续下降至1000元/千瓦左右,这时,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将具有与内燃机汽车同等的竞争力。到2030年,预计将降到500元/千瓦左右。 欧阳明高表示,未来氢燃料电池不光能用在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上,还有飞机、船舶等,以及在工业、发电和储能等领域也会进行全方位的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认为,目前氢能商业化还处在前期。在制氢和用氢环节,现有技术还可以支撑产业化,但在储运方面,价格偏高、经济性不好,另外还有安全性的问题。如何提高氢能储运装备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趋势。 “建议优先采用工业副产氢,比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更便宜,同时在运转过程中也能降低消耗,氢能储运装备的经济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另外储运方面,也可以用液态储氢或者固态储氢。”陈学东进一步补充说。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明平文表示:“就氢能应用来说,我国大量的氢能都应用在车上了。但实际绿氢的产量抵不上车 ‘吃掉的’,因此还需要大力鼓励工业副产制氢等产氢方式。”据明平文介绍,我国目前有很多政策在推动氢能应用,包括鼓励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推出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等。“氢进万家”是2021年4月在山东省开展的示范项目,以 “一条氢能高速、二个氢能港口、三个科普基地、四个氢能园区、五个氢能社区”为建设目标,开展副产氢纯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管道输氢、氢能交通、热电联供、氢能产业链数据监控等氢能生产和利用技术的工程化示范。今年,山东省依托 “氢进万家”项目率先试点对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费,为氢能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 单忠德表示,氢能产业作为典型的未来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目前还存在短板,产业生态还要进一步健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完善氢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产业创新。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场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深化国际合作,打造氢能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全球氢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氢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氢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迪拜商会中国创新中心主席、迪拜资本俱乐部创始人哈姆丹·杜勒表示,作为中东地区首个发布国家级氢能发展战略的国家,阿联酋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本次论坛上,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同迪拜商会中国创新中心、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建中阿氢能产业创新合作平台,为企业赴阿联酋探索开展技术、项目、资本等多方面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促进我国氢能技术在海外的应用和推广。 本次论坛上,还有多个项目达成合作。其中,北京市大兴区与陕西省榆林市进行了“氢能产业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依托自身在氢能领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应用场景、技术攻关、产业推进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 清华大学分别与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 “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聚焦钢铁、工业、交通、电力等领域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此外,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同韩国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化中心、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 “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化国际战略合作”签署合作协议,将推动我国燃料电池标准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产业示范先行区。北京大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仲伟功介绍,目前,大兴区已经初步构建了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落地氢能企业200余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多条产线陆续建成,氢能产业逐步加速。 “大兴区联合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6所高校,打造实践创新基地,落地北京工业大学氢能研究院、国家氢能燃料电池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市氢能质量标准委员会等各类主体,形成了资源互补、多方协同的良好发展局面。”仲伟功说。 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说:“在氢能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对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是淋漓尽致的。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底色就是绿色,实现氢能绿色化就是氢能发展的长远目标;其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的创新性是很强的,尤其是制氢技术不断升级,同时,氢能还能赋予其他产业创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