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 宇 近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3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动员各方力量,集中开展研发攻关,加快一线部署应用,持续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截至目前,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持续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继续推广增密技术模式,紧盯播种质量提升,采取提高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额度、推广金融租赁等方式,扩大高性能播种机应用,加强农机手规范作业培训指导,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加大水肥一体化设备应用,推进与密植配套的水肥精准调控技术落地。 “一大” “一小”成效显著 农业农村部肯定了2023年农机行业工作。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推动建立各省农机装备产业及产值上亿元农机企业数据库。稳步实施丘陵农机、农业机器人专项,会同财政部在9个省份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积极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农机装备研发立项。 一批标志性整机装备成功研制应用。 “一大”(大型大马力机械)方面,240马力、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量产,填补市场空白;700马力青饲料收获机、18kg/s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完成样机试制;气力式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400马力级青饲料收获机、大方捆打捆机实现产业化应用;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12kg/s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等国内品牌销量占比超过50%,加快对国外同类产品的替代。 “一小”(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方面,多款6-15度坡丘陵山地拖拉机、再生稻收获机、白萝卜收获机、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实现产品定型;山地玉米播种机实现突破,适用于西南山区;油菜移栽机、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大豆专用割台等规模量产,有力支撑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山地轨道运输机大量应用于湖北、重庆、浙江等省的果 (茶)园,保有量接近5万套,显著减轻了劳动强度,丘陵山区一些关键领域开始了从 “无机可用”到 “有好机用”的跨越。 成功研发出雏鸡断喙机器人、设施巡检机器人、设施植保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全国安装北斗终端农机已达220万台,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保无人机总量超过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次,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 多省市加力布局农机产业 2023年多省推出了农机行业发展行动计划。重庆是我国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全市2805万亩耕地中单块面积在1亩以下的超过80%,坡度6度以上的耕地超过80%。重庆农机行业的 《行动计划》以系统工程的角度,从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4个主要环节入手,全链条通盘整体考量,实现农机装备从前端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末端推广应用的一体化推进。 湖南省主攻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具研发,该省提出了 《湖南省农机装备与技术短板清单及需求目录》,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试点。省内已成功自主研发水稻有序抛秧机、大豆玉米联合播种机、油茶采收机、红薯收获机等21款整机装备。并安排2亿元研发资金开展 “揭榜挂帅”,明确以丘陵山区农机为重点的28个研发方向。 去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支持黑龙江、浙江协同云贵两省、江苏协同甘肃建设 “一大一小” (大型大马力机械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遴选建设新一批50个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熟化应用基地,为农机创新产品提供性能优化和验证示范平台,加速产业化进程。建立与工信、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各部门聚焦补短板精准施策,形成工作合力。各省紧密联动,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内蒙古等10个省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力布局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新年新推激励政策 农业农村部表示,2024年将继续布局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四川省加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加快打造全程全面高质高效 “天府良机”行动方案 (2023-2025年)》。《方案》提出,2024年,四川省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分批启动建设,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到2025年,完成 “天府良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布局,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和农机装备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并完成中试,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1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日前联合发出通知,提前下达2024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总额为81366万元。 辽宁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拟从2024年起打通农机服务系统、一卡通平台和预算一体化平台等信息系统,实施 “县级核验、省级发放”的新模式,据悉,该方式为全国首创。目前,辽宁省财政厅已提出设计实施方案,同时组织相关系统的开发和对接,力争于2024年初完成测试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