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 深化本地化研究 跨国车企加快在华新能源汽车布局
大众入股小鹏、奥迪牵手上汽、零跑确认与两家海外企业技术授权……近几个月来,跨国车企频频官宣与中国车企合作,并通过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深化中国本地化研发。可见,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跨国车企电动化转型的重要战场。 强化在华布局 7月26日,大众入股小鹏汽车的消息一经公开,迅速登上热搜。大众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收购后者约4.99%的股权;双方将合作开发基于大众MEB平台的两款车型,新车型搭载小鹏XPILOT软件,将在2026年上市。 而就在同一天,奥迪也宣布与上汽签署战略备忘录,将通过共同研发拓展高端市场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组合,未来奥迪将推出全新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事实上,今年以来,跨国车企和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们已在国内开启了新一轮的投资攻势。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加码投资,新建储能超级工厂,这座布局 “未来赛道”的工厂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据悉,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据特斯拉公司介绍,新建储能超级工厂将帮助企业不断丰富能源整合解决方案,优化全球布局。 5月18日,宝马在中国宣布了两项新的投资计划,包括正式启用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以及开建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为宝马计划于2026年开始投产的纯电动BMW新世代车型提供配套。 5月30日,大众汽车集团 (中国)与合肥经开区签署协议,宣布总投资近10亿欧元的大众汽车 (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正式落户合肥经开区。据悉,该项目集整车、零部件研发和采购职能于一体,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预计于2024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不仅是整车企业,在供应链领域,以法雷奥、采埃孚、Mobileye、大陆集团、博世、麦格纳等为代表的外资汽车零部件巨头们,也在今年纷纷加大了在国内的投资力度,或启用新的研发中心,或投建新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生产和研发能力。 转型迫在眉睫 加强本土化布局的背后,是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容乐观。 大众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集团共交付440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3%。但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大众同期共计交付145.2万辆汽车,同比跌1.2%。在此背景下,大众将其2023年交付量目标由950万辆调整为900万-950万辆。 同样的,丰田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为87.9万辆,同比下降2.8%。丰田甚至预计称,2023年全年,其在中国的销量预计将下降4%。 奔驰也在财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奔驰在德国和美国市场的需求尤其强劲,但却并未提及第一大市场中国。而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速也远低于全球市场。 尽管目前,传统燃油车依然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但整体来看,燃油车市场正在逐渐减缩,而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处在快速增长阶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达到32.7%。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市场占有率达到29%。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渗透率也在不断上升。乘联会发布的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9.7%,豪华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0.3%,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有5.1%。这让曾经稳居市场领先地位的跨国汽车品牌优势不再。 “显然,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更受国内消费者青睐。”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邵元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的势头日趋强势,如果跨国车企不能抓住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加快电动化转型,未来很有可能会失去在全球市场角逐的资格。 具备良好环境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汽车品牌打开了 “乘势而上”的窗口。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多元消费、多样化产品 “百花齐放”的势头。 技术方面,在 “三电”核心技术上,中国企业不断开拓创新。截至2022年底,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了294.6GWh,约占全球的60.4%,动力电池产品已基本解决续驶里程、安全、寿命等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充电桩、快充桩、换电站等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实现了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保持同步,基本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 产业链布局方面,我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初期的 “点状布局”,发展形成了长三角、东北、长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六大汽车产业集群,辐射面广、带动效应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汽车产业加速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 “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为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推动者。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将研发体系、制造能力向中国迁移的原因。 与此同时,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跨国品牌在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支撑。 8月13日,国务院官网发布关于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其中提出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支持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成为跨国车企加快转型的丰沃土壤,而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可以依仗的本土优势。”业内人士谈道。 此外,不少跨国车企意识到,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在华本土化研发,其意义和作用远不止这么简单。从最早 “外资技术导入中国”模式,到后来大部分车企开展的 “本地化研发”模式,再到如今一部分车企已经开启了 “中国研发反哺全球”模式,在中国这块创新发展的土地上,实现了 “在中国为中国”到 “在中国为全球”的转变。“从规模体量以及未来增长潜力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很多外资巨头全球最大的单一产地和销售市场,以及重要的对外出口基地。不管是从更好地根植中国、服务中国市场,还是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以及生产基地,都是这些外资巨头们持续强化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原因。”邵元俊表示。 (田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