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 中国工业报 左宗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推动全系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在9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 “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第十场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介绍。 京津冀形成同心同向同力发展格局 “京津冀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对接取得重要进展。”王伟介绍,截至2021年底,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河北累计从北京、天津转入产业活动单位达1.1万个。雄安新区建设大踏步推进,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00多个,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预计全年投资超2000亿元。新一批高质量跨区域产业合作载体正在加快形成。 “北京市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 ‘牛鼻子’,与天津、河北共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推动新发展,紧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打通供应链,优存量、强增量,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发展的工作格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介绍,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带来产业发展新面貌。实施非首都功能产业负面清单管理,退出一般制造企业近3000家,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 “减法”,换取经济结构优化的 “加法”,产业发展更加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高精尖成为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二是整体推进产业协同迈上新高度。建立了三地工信部门常态化的定期会商机制,将规划共编、园区共建、项目共推、基金共设、产业链共延等列入三方合作协议。依托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平台,搭建跨区域高层次产业合作平台。 三是携手谋划构建产业新链条。协同谋划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布局,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在京津冀范围提升产业链保供能力,通过制定关键零部件供应替代计划稳链、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补链、发挥各地优势协同布局实现强链。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等12个城市 (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获工信部批复。 四是加速建设产业协同发展新平台。持续创新龙头企业带配套、总部研发加生产、产业园区带项目等模式,北京 (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共建园区焕发蓬勃发展生机。 “几年来,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总投资74亿元的沧州现代四工厂、总投资42亿元的河北京车造车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地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显现,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彭雪海表示。 长三角将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三角制造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重点产业成立产业链联盟,深化区域间产业链合作对接,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据王伟介绍,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1/4的工业增加值,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制造业带动作用更加突显。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上海按照国家要求,积极会同江苏、浙江、安徽,依托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等优势,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是区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落实 《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联合三省探索形成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机制。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发展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汽车、民用航空、高端船舶、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发挥系统集成、整机牵引优势,带动上下游集聚发展。 二是区域产业链协作持续深入。产业创新合作加快推进,依托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以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跨区域平台,聚焦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深入开展,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联盟,联合推进重点产业链基础研究和协同强链工作,开展民用航空、机器人、汽车电子等产业链对接活动,加强区域整机与零部件企业上下游合作。 三是区域产业合作生态日益优化。跨区域共建共享加速提质,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布局;持续建设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跨区域试点示范加速先行,推动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发展,开展道路测试互认,建设区域车联网先导区;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下一步,上海将会同三省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引领长三角产业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深层次协同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共同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持续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张宏韬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6.1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7%,高于全国平均2.37个百分点。拥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王伟介绍。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目前大湾区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从三方面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情况: 一是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 “推动器”。大湾区推动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创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2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17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大湾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位列全国领先水平,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加速器”。目前,大湾区内地9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累计培育99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已逐步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载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助推了企业成长,2021年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407家。 三是着力推进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以点带面”引领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一年来,横琴新增澳资企业700多家,总数现在超过5000家。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年来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探索形成 “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转化落地,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吴东文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重点布局,充分发挥港澳创新资源集聚、科技金融活跃、人才交流频繁等优势,畅通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