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创新为我国经济蓄足新动能
9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聚焦 “新动能新经济”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细数十年间我国在加大创新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结出的累累硕果。 在创新投入方面,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投入达2795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7%,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2021年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达到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企业成为创新主体,2021年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21504亿元,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76.9%。 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应运而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1.3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63.6%。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培育 “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4762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各类活跃度高、生命力强、成长性好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对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此外,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量子科学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为推动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曾阳风) 国家能源局:我国成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一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油气 “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二是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三是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实现普惠化。城乡用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十年来从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人均用电量超过英国、意大利等国家。 四是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 (王 航) 交通运输部: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日前印发 《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2022年)》。《体系》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全面、结构合理、衔接配套、先进适用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到2030年,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更加有力地引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据介绍,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交通设施标准、运输装备标准、运输服务标准、统计评价标准五个部分,包括标准92项,其中现行有效标准53项,含6项正在修订标准,另有待制定标准39项。基础标准包括术语和分类、标识与编码两类标准,共10项。交通设施标准包括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货运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相关设施等三类标准,共22项。运输装备标准包括载运工具、装载单元、换装换乘设备等三类标准,共14项。运输服务标准,包括综合客运服务标准和综合货运服务标准两类标准,共35项。统计评价标准包括与综合交通运输相关的统计和评价两类标准,共11项。此外,标准体系还梳理了其他部门和标委会管理的,与综合交通运输标准相关的现行有效标准21项。 (李子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