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难题 北重集团抗风险能力增强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经晓萃 通讯员 杨燕玲 2022年上半年,北重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亮眼成绩单背后,离不开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2020年启动至今,北重集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56项任务、 “双百行动”42项任务全部完成,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活”机制,打破 “老三铁”建立 “新三能” 作为公司装备研究所南京研发中心主任,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带头人,刘飞飞为企业科研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科研项目、国家级型号类项目、集团公司级预研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强化正向激励,他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关键岗位人员待遇,人才流失、制约活力的 “病根”相继被拔掉。 依托 “TP316H不锈钢管项目”“高品质热作模具钢项目”“P30和CA1项目”,作为激励改革的试点,打破了设计研发人员 “吃大锅饭”的传统,技术工时制和设计优化管理,让多劳多得充分体现。 国企改革,重在释放活力、提高效率。北重集团丰富改革 “工具包”,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打破 “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老三铁”,建立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 “新三能”。 管理人员 “能上能下”。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大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力度,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工作力度,严格落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员工 “能进能出”。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新进员工全部公开招聘,建立了以劳动合同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 收入 “能增能减”。建立覆盖全层级、突出经营业绩、突出刚性奖惩的新型经营责任制。深化全员绩效考核,待遇向一线、向人才、向价值创造者倾斜。 国企改革,关键要 “活”机制。机制活了,人的潜能释放出来了,企业才更有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三年中,北重集团持续刀刃向内,创新机制,让 “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优”布局,持续提升转型发展能力 由北重集团供货P92材质高温管道的巴基斯坦吉航燃机电站1263MW项目并网发电,成为公司供货的首个海外超超临界电站投产项目。 “巴基斯坦吉航燃机项目的成功投运,再次证明了客户对公司超超临界电站用P92材质四大管道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认可,为公司后续开拓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津巴布韦、巴林等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重集团特钢事业部总工程师胡永平说道。 北重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三大核心主业,主业支撑度不断提高。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北重集团精干了发展主业,2019-2021年,三大核心主业在公司整体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达到了88%、92%、94%,核心业务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有进有退,轻装上阵。对长期亏损、缺乏发展前景的煤炭机械、石油机具等24类民品业务进行出清,实现了减亏止血。对7户长期亏损、无发展前景的民品单位和1户 “两非”企业,按照 “一企一策”的工作思路,通过清算注销、吸收合并、挂牌转让等方式,实现了清理退出和控转参经营。推进并完成24064户职工家属区 “三供一业”职能分离移交,以及20917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职能移交。通过整体资产转让方式,顺利完成所属北方医院深化改革。采取清算注销的方式,完成了所属厂办集体企业改革工作。 “抓”创新,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之重器”如何扛起 “国之重任”?北重集团集中优势资源,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 近日,北方股份公司在新能源车上发力,成功中标海螺集团43台纯电动矿用车。创新成果的取得,北重集团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揭榜挂帅、建立人才库……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北重集团相继落地,增强了员工创新活力。 激活 “科技人员”这个关键变量的同时,北重集团也谋求制度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北重集团不断探索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以竞争机制为基础、自主优化组建团队为内容,探索项目总师负责制,打造 “纵向为行政系统、横向为项目研制设计师系统”的 “纵横交叉”管理模式,不断强化了项目总师对项目全过程的把控责任,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体系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 “数字强企”战略。北重集团围绕火炮工业体系数字化转型、特殊钢智能制造、矿用车智能化建设,以支撑实现设计、制造、测试、试验、运营等核心能力数字化为目标,开展了业务数据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构建主数据标准管理体系,形成物品主数据系列标准规范草案14项、数据模板158项,实现了跨部门业务数据协同应用,并将数据应用于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物资采购、入厂检验、生产制造等各环节,实现企业级主数据的集中管理、高效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