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船舶国际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 中国工业报 郭 宇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以下简称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和47.8%,按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2%、47.7%和41.5%,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上半年中国船舶工业克服不利影响,主要指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难能可贵。上半年在新接订单中亮点频出,特别是大量承接大型LNG运输船订单,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多年来我国高技术船舶技术创新的成就,显示了大型企业把控市场节奏的能力,也进一步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造船业的信心。 行业数据恢复性增长 上半年特别是6月的数据,进一步夯实了疫情后恢复性增长的基础,更坚定了全行业今年取得更大成绩的信心。 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1850万载重吨,其中海船为593万修正总吨;新接订单量2246万载重吨,其中海船为1113万修正总吨。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02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其中海船为4229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8.7%。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70.9%,比2021年底提高1.6个百分点;新承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8.3%,比2021年底下降1个百分点;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6.5%,比2021年底下降3个百分点。 据介绍,今年以来,船舶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行业趋于平稳健康发展。 1-6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104.3亿美元,同比下降5.7%。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比重为85.5%、91%和88.7%。 船舶交付捷报频传 上半年造船企业多个项目交付。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形势,中国船舶集团全力以赴防疫抗疫,推进复工达产,经受住了自组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 “福建舰”下水命名,新接LNG船份额全球第一,民船海工接单提前8个月完成全年目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主要造船指标稳居全球第一;全球首艘LNG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全球最大舱容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全球最大24000箱集装箱船等高端船型接连交付。中国船舶集团跨越式发展正有力引领中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 此外,6月多个项目成功交付。中国船舶沪东中华与中船贸易联合建造的全球最大2.4万标箱级集装箱船首船正式交付。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建造的1.5万标箱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系列船第四艘正式签字交付。 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与地中海航运公司签订了20艘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这是中国船舶工业单笔最大的双燃料动力船舶订单。 应对挑战抓住新机遇 上半年行业成绩保持良好,同时也存在着市场挑战。李彦庆表示,企业需要正视产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盈利能力。一方面综合考虑经营风险与盈利能力,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国际通胀水平高企的大环境下,做好 “成本高位运行常态化”的准备,提前谋划相应对策。另一方面,应始终树立 “风险中性”理念,利用 “长协”“远期结汇”等措施 “锁价”“锁汇”经营,“锁住”成本,确保行业在整体回升大势下“既增收又增利”。 重视订单的履约风险,“既要接得到订单,也要交得出产品”。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订单已能满足2-3年生产量,基本解决了持续生产经营的问题,控制履约风险上升为主要矛盾。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如何更好地应对供应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防止部分设备或者关键部件 “不到位”“拖期”、人流物流效率下降等问题影响生产进度,保证手持订单按期交付,也为持续获得更多订单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严控低水平能力重复建设。当前国际海事工业是 “绿色、安全、智能和高效”,中国造船工业的能力建设正在向满足这一更高要求聚焦。因此应树立鼓励先进造船能力建设、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发展思想。中国船协将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并探索实施行业能力分级评估等措施,支持优秀企业更好发展,继续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严防低水平能力重复建设。 把握市场节奏,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近两年船位已呈 “供不应求”的状况,要考虑国际立法要求推动市场的力量。今年MEPC79次会议和明年MEPC80次会议,将可能引发新一波低碳船舶市场火热。企业更要把握好接单节奏,提高双燃料船舶接单比重。 建立行业协同平台。针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如何更好顺畅供应链、如何高效组织生产经营等问题,以及绿色工厂建设、实现低碳转型等工作,应根据前期各企业有成效的做法进行总结,形成行业最佳实践,推广全行业参考学习。 李彦庆表示,中国船协始终把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主要责任,正在建设会员公共服务系统,将为行业发展协调更多资源,提供更多经验交流与政策咨询。今年以来,行业趋于平稳健康发展,6月的数据,行业解决的短板弱项,内部外部的环境都有所变好,在智能化、高效、绿色产业的引领上,双燃料船上升到40%,很多国家比这个比例还好,在满足绿色产品的方面,还需要下功夫。一些海水淡化技术,比如海上制氢等产品也都是未来我国船企需要关注的新赛道机遇。
|